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北京五环六环之间,是不是一个“无人情的环带”?

发稿时间:2017-02-03 08:57:19 来源: 环球网 中国青年网

  “城市病”并不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病了”。

  春节期间,一篇以《这里是北京的五环六环:住着最富的人 生存着最穷的人》为题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文章聚焦北京五环与六环间的过渡地带,以若干人物采访,展现出一个充满“反差与对立”的,“巨大的、复杂的、无人情的环带”。

  文章称:这里有一年最少10 万元学费的国际学校和带着香奈儿手链的学生,也有一年只需2300 元学费的打工子弟学校;有450 元的廉租屋,也有3 亿元23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北漂”“蚁族”们在这里忧伤、迷茫和挣扎、奋进。文章最后提醒人们:这些,都是北京。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走红的“返乡笔记”,同样是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与城乡、贫富、文明与愚昧这样容易迅速引发共鸣的标签相连,以对立冲突激起读者内心的激荡,其本质,一样都是情感文笔营销。

  生活或者工作在五环六环间的上班族,大量的时间和体力都耗费在路上。每天清晨,在草场地五六环间的公交车站前,早早就站满了等待公交车进城工作的人。

  就笔者看法,文章描述的五、六环间的风貌人情,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反映了该地带真实生活的一些侧面。但因此就给五、六环间贴上“最真实的北京”标签,视为“无人情的环带”,这个判断很武断,更显偏颇。

  城市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会给移居于此的外来人带来不确定性、不满足感,也会给长居于此的原住民带来不适应、不安全感,由此导致的各色人等在职业、收入、生活等生活各领域的分化,以及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会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形影相随。

  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经历了一个急遽膨胀的时期,至今尚未完全定型。这一过程伴随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建设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现代大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为“城市病”。

  但是,“城市病”并不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病了”。北京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市区耸立的大厦和郊区低矮的平房并存,古朴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新颖的创意文化地带交织,同一马路奔跑着不同价位的车辆,同一小区内忙碌着不同职业的市民,人们的工作有忙有闲、收入有高有低、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真实北京的生动景象。

原标题:北京五环六环之间,是不是一个“无人情的环带”?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