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3:如何防范冤假错案?
关键点——运用大数据制定证明标准,提高律师辩护率、当庭宣判率
【背景】 过去一年中,陈满案、聂树斌案等冤假错案昭雪平反,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正式推开,人们希望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法律原则的落实能真正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
【回应】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只有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才能实现改革目的。关键要统一适用法定证明标准,确保侦查、起诉、审判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
会议提出,要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对量大面广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集中攻关,形成操作性强、可数据化的统一标准,为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地奠定基础。改革中,要处理好庭审实质化与改革庭审方式的关系,贯彻好证据裁判原则,落实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高律师辩护率、当庭宣判率,让法庭成为以看得见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的“殿堂”。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雷表示,我国目前对于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规定以及司法解释过于原则和抽象,需要法官针对不同案件的不同特点一一进行甄别,难度较大。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证明标准,对提升司法机关判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在制定证明标准时要更加注重案件的类型化,以便司法机关在同一类型案件中寻找明确的答案。“现在很多案件都可以数据化,这样就可以回头看,进行数据分析。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存在偏差。这比过去个别经验的总结更具科学性。”
焦点4:如何改变“执行难”?
关键点——法院与相关部门全面对接网络查控体系,让失信者处处受限
【背景】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目标,向执行难顽疾全面宣战,截至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案件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最终实现,政法机关对此又将有何高招?
【回应】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各级法院要进一步攻坚克难,加大依法执行力度,提高有效执行率。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法院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形成解决执行难的合力。尚未与法院网络化执行查控体系对接的部门、单位,要尽快对接,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进执行难解决。
【点评】多位法学专家表示,解决执行难不能单靠法院一家,必须由各方合力,严格执行落实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有关规定,尽快建成覆盖全国,涵盖土地、房产、存款、各类金融理财产品等的网络化、自动化执行查控体系,从系统性、法治化层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