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真正撑起保护之伞
除了重视网络正能量内容供应,专家指出,送审稿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徒法不足以自行,要真正将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之伞撑起,路还很长。“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行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牛凯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公布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资料图
首先,必须进一步严格网络行业自律。牛凯介绍,1997年,众多世界知名网站成立了网络服务公司协会,联合提供未成年人保护软件和多种保护措施。美国纽约的媒体道德联盟主张建立网上道德标准,提供反色情邮件指南,告诉网民如何应对、如何与ISP联系、判断对方是否触犯法律等方法。在英国的手机网络领域里,手机网络运营商联合通过了自律条例,规定手机运营商必须对他们所能影响的手机网站的商业内容进行分级标注,标明哪些内容涉及色情或暴力,不适合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采用技术手段过滤那些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只有在购买手机卡时出示年龄证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超过18周岁,才能获取受限内容的访问权。香港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协会与国际性非营利组织——互联网内容评级协会(ICRA),联合在香港大力推行互联网内容标签制度,目的是“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保障网上言论自由,设立一条热线,处理有关网上淫亵及不雅物品的投诉”。
其次,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之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很少出现未成年人网络上瘾的现象,就是因为网络素养教育做得好。”牛凯表示,要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可以通过共青团组织以社会教育的方式进行,再逐渐进入课堂教育、进入教育主阵地。目前很多少年宫已经开设了网络素养课程,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应进一步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组织开展丰富具体的体验和教育活动项目,宣传和普及网络素养教育。
最后,要重视青少年专属网站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互联网积极宣传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未成年人长期涉足网络,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和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误导。”牛凯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为体现个人价值和独特个性,未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癖好或者不良习惯等,往往选择性交往,结成隐蔽、固定的网络社群,成员只关注群体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交叉感染,形成错误价值观和偏激思想,误导未成年人的社会观察和是非判断。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专属网站的建设和引导就变得更加重要。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