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霾连日,让人们心头沉重。今天夜间,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消散。好消息传来,人们眉头略为舒解。
不过,此轮重霾下,也有否定中国存在霾的观点广泛传播,这种观点认为“雾霾,其实就是雾而已。冬天常起雾,起雾天必灰,这是常识。”
更极端的说法体现在《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局:中国雾霾》一文中,认为中国雾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设局的商人、学者、组织发挥想象力,拼凑数据、证据,发布各式各样的雾霾危害论。
中国或世界上有没有雾霾,以及雾霾是否有害,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结果予以解读和证明,如果连这些基本问题都要否定,只能说,雾霾不仅蒙住了一些人的眼睛,更遮蔽了一些人的心灵,既缺少了真实的感知,又失缺了基本的认知。
否认中国存在雾霾,是把雾和霾混在一起,就要从常识说起。
雾和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颗粒(气溶胶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人们的视野局限于10千米以内,这种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即为霾。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一些吸水性强的气溶胶粒子会吸水、增大,最终转换成云雾的凝结核,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千米时称为雾,能见度在1千米以上的称为轻雾。
由于气溶胶粒子和云雾滴都会影响能见度,在能见度低于10千米时,就既有可能是气溶胶粒子(霾)捣的鬼,也有可能是雾造的孽。而且,霾和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 甚至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霾和雾统称为雾霾。
然而,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源的消费从柴火到煤再到石油等,经历了生物燃料到石化燃料的巨大变化,雾和霾,主要是霾的成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工业革命之前雾霾成分主要是自然界中的尘粉的话,在今天,雾霾(主要是霾)的成分就掺加了大量的石化物质,并裹协了大量微生物。
现在的霾中的石化物质或由石化物质形成的气溶胶颗粒(霾)包括,硫酸盐、有机碳、硝酸盐、氨和元素碳等,还有经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等。这数十年来,随着我国石化燃料和煤的使用日益增多,上述成分在空气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曹军骥等人,曾对中国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在2013年严重的雾霾污染期间,市区的空气中颗粒物的化学性质和来源进行研究,在2014年10月9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二次气溶胶是中国雾霾的来源”的文章,指出二次气溶胶是雾霾的罪魁祸首,因为,二次气溶胶造成的主要颗粒物PM2.5是雾霾的主要成分。这一结果也被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所证实。
此外,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霾并非只是石化燃料成分那么简单,而是融合了生物因素。2014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院士课题组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严重雾霾天气中北京PM2.5与PM10污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论文,指出北京大气悬浮颗粒物中包含1300多种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细菌占八成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古细菌和病毒。
尽管,这1300多种微生物绝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不过也含有极少量可能致病或致过敏微生物的DNA序列,如肺炎链球菌,其DNA序列相对丰度为0.02%到0.08%,尽管它对健康人群的危害很小,但可让易感人群感染肺炎。
至于雾霾对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也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除了导致和诱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以致癌。
雾霾的成因和致病关系已经逐渐明晰,并且科学的认识还在逐步深入,在事实和科学结论面前,千万不能让雾霾在阻拦人们视野的同时,也遮蔽了心灵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