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神十一回家 中国的航天器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抬多高

发稿时间:2016-11-18 16:22:00 来源: 中国军网 中国青年网

  搭载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已进入倒计时,目前,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迎接神舟十一号返回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具备执行任务能力。根据任务正常程序安排,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于18日13时许在大西洋上空制动返回,经过约28分钟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迎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

  中国的航天器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抬多高

  □冷热猫

  抬头仰望苍穹,征途如星辰浩瀚。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于今天“回家”,结束它长达一个月的太空“旅行”。“也许有一天,人类会走出地球这个生命的摇篮,在广袤太空中构建广厦千万间吧。”我不由地这样想,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一句话:“我们中国的飞船飞得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会抬多高!”

  这是杨利伟在纽约一个华人侨领的酒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的。这句话深刻并且真实的反映了每一个海外侨胞的心声:祖国强大了,他们在国外就越抬得起头,祖国母亲强大,身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就有了坚强的后盾。因为他们知道,不论何时身在何处,他们永远和祖国是一体的。

  国强,华侨在外国人面前则腰杆挺的更直,头才能抬得更高。

航天员景海鹏(左)、陈冬在出征仪式上敬礼。中国军网记者 岱天荣 摄

  (一)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苏美两国开始激烈的军备竞赛,太空争霸更为激烈,因为几乎所有的军事专家都认为,有别于过去制空权、制海权,更高的制高点是太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掌握了军事主动权。

  当时全世界有一种共识:航天器能飞多高,人类在太空舞台的活动范围就有多大。太空活动范围越大,国家的国际地位就越高,安全独立的系数就越大。

  百年沉沦的中国用血泪换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从屈辱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清醒地看着这个世界——不努力发展航天事业,不努力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人的腰杆永远挺不起来。

  1956年10月8日,回国后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办公楼旧址

  (二)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前不久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更是证明了这句话。这是我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它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提升了2.5倍以上,并且它已经在国际运载火箭家族中达到一流水准。然而回望我国运载火箭事业的起步阶段,却又让人感慨万千……

  1958年,赵九章、卫一清等科学家从我国现状出发,建议应先从探空火箭起步,逐步推进人造卫星及航天事业。但是航天运载技术很容易转化为战略导弹技术,世界各国对其封锁都很严苛,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买到核心技术,更何况是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冷战格局与西方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下,聂荣臻元帅说,搞国防尖端行业,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外援上,那样依附性太强,终究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周恩来总理也明确指出,发展科技,突破尖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

  就这样中国人迈向太空的步伐开始跌跌撞撞起步了。1960年2月的上海,初暖乍寒。一拨人拿着自行车打气筒,拼命地在为一枚火箭加注推进剂。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儿,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工业的落后,机电设计院没有专业的加注设备,这种办法纯粹是无奈之举。

  尽管如此,谁又能想象在创业之初,当时的发射场设施简陋到发电站是用芦席围成的,顶上只盖了一张油布篷。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研究人员们竟然靠喊叫和手势指挥,将火箭发射成功。虽然只是一枚试验火箭,虽然它只飞到了4千米以上的高空,但中国人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并且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中国人的头终于也随着这枚试验火箭的升空,开始抬起。

  (三)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

  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荡。

  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

  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这是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远程火箭后,张爱萍将军填的一首词,当时在场观看发射实况的人,激动地呼喊:“我们胜利了!”众人欢呼之时,又有多少人清楚这胜利的背后,堆砌着多少心酸往事。

  1973年4月,远程运载火箭遥测导弹发射43秒后,因失稳而自毁,第二年,由远程运载火箭改进的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后,同样出现失稳。这两次失败对于所有参试人员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击垮,经过长达一年没日没夜的苦战,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行第二次发射,并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与前面的失败比起来,更让人窝心的是被人藐视。1978年,聂荣臻元帅率团赴美国参观访问,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告诉聂荣臻,氢氧发动机是国家机密,不能谈,也不能看。在日本,在欧洲也遇到同样的“遭遇”。

  你的技术没到那个水平,人家不会跟你交流,人家也不愿意搭你这茬。后来长征三号火箭研制成功,日本人、法国人主动找上门来谈技术交流,美国宇航专家也不禁赞叹,中国人搞得有特色,很巧妙。

  1980年5月18日至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图为运载火箭点火起飞。

  (四)

  2003年10月,人类语言词汇又添新成员,“taikonaut”一词,在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从太空中“回家”的那一刻,被世界所认可。这个词之后成为全世界对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称呼。它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

  这是由自行车打气筒加注推进剂开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第一个中国人终于进入太空后,世界投来的赞许目光,也是世界对于强者的一种尊敬。或许有些国家和人会为此“酸劲十足”,甚至会想尽办法遏制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这并不奇怪,这证明在他们内心里把中国当成了值得且必须敬畏的对手。

  如今,神舟十一号将要“回家”了,此次任务更是为日后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重要阶段,它将为中国未来建造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据报道,等到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候,中国将是唯一一个在太空运行空间站的国家。

  我们从一无所有到太空强国,抚今追昔,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国航天人以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奠定大国基础,为我们能够“抬头见喜”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那位白发苍苍的华侨激动地握着杨利伟说话时的样子,那句“我们中国的飞船飞得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会抬高!”不停在我脑中回响。不错,中国人的头抬起来了!未来,我们的头还会越抬越高!

  六十一甲子,航天再回首。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鲜为人知的成功之道,我们再也不用像长辈们一样抬头就看见敌人的飞弹。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我们中国人难道比外国人矮一截吗?”钱学森的话像是一声惊雷,划破隆冬季节的冰封,激励着一代又一带的航天人前仆后继。

  神舟十一号回家了,我们抬头仰望星辰,未来,我们中国航天一定可以飞的更高,更远!

  相关链接

  神舟十一号“回家”八个看点

  看点一:神舟十一号白天返回

  根据任务正常程序安排,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于18日13时许在大西洋上空制动返回,经过约28分钟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

看点二: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

  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增加到33天,返回着陆后身体出现不适的概率较大,必须尽快搜索返回舱、尽快到达着陆现场,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

  看点三:重力再适应直接到医监医保直升机上进行

  针对航天员安全救援要求,调整了航天员救援流程,在打开返回舱舱门后,由医监医保人员对航天员进行医学检查,之后的重力再适应直接调整至条件更好的医监医保直升机上进行。在医监医保直升机上,进行脱舱内压力服、重力再适应等医监医保程序。

看点四:航天员抬送椅由坐立式改进为半躺式

  飞船返回时段正值冬季,着陆现场气温较低。针对返回着陆时航天员身体情况、天气寒冷的实际,增加了现场保护措施,将航天员抬送座椅由坐立式改进为半躺式,添置了保暖型睡袋和盖毯,并且预备了防风型专用雨伞

  看点五:多种空中载体联合飞行搜救

  此次任务空中搜救载体包括8架直升机、2架无人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针对多种载体联合飞行,优化设计了空中协同搜索方案。主要采取3项措施:首先,设计了不同载体分层飞行的方案,将直升机、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的飞行航高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其次,为避免航区飞行拥挤,优化设计了5架搜索直升先行起飞搜索、剩余3架直升机待命直飞落点现场的方案。第三,在待命布阵上,安排5架直升机在待命空域四角布阵,2架无人机分别在待命空域西北角、东南角待命搜索,确保无人机与直升机飞行全程的安全隔离。

看点六:无人机首次参加搜救任务

  2架无人机在核心着陆区西北侧和东南侧空域待命,利用光学吊舱辅助进行视频搜寻,同时1架运输机在着陆区上空搜索返回舱信标信号,辅助提供搜索定向信息。

  看点七:首次运用4G通信系统参试

  此次任务给主着陆场增加了光学测量设备,特别是新配了4G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带宽大、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能够将各类搜救信息推送到4G系统的手持终端上,明显增强了搜救指挥和通信保障手段。

  看点八:分三路分队同时后送北京

  任务中,航天员身体状况正常时,通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接力后送至北京,返回舱着陆后24小时内将空间应用有效载荷转运至北京,同时返回舱通过专列运送至北京,三个分队同时行动,整个过程组织协同复杂、衔接紧密。

  (作者:冷热猫 李潇帆 邹维荣 相关链接来源为军报记者)

原标题:神十一回家 中国的航天器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抬多高
责任编辑:邵志凯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