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邱宇 摄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新闻分析:大熊猫“降级”?一场误解
新华社记者杨骏
中国国宝大熊猫,因保护得力,被国际组织从“濒危”名单转列“易危”。
消息引发波澜。有人认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熊猫“降级”是好事,证明中国的保护努力有成效;有人认为,应该慎言乐观,“降级”为时过早。
哪个更有道理?
细看各方具体说法,有关大熊猫面临的局面,中外专家或部门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大熊猫的濒危状况有缓解,中国努力值得肯定,但“脱离濒危”不代表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困难有本质改善,保护措施应继续得到强有力支持。
有关大熊猫保护的事情,公众高度关注是件好事。它让人们再次深入了解,这一旗舰型保护物种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外专家说的是一回事儿
“降级”一词,或许容易让人误解。其实“易危”只是濒危状态的一种描述,其受威胁物种的性质未变,也不能扩大引申到可以降低保护上。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等级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整大熊猫涉危等级,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每4年进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认为是记录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脱离濒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关受保护动物状态的表述。
去年5月,环保部与中科院联合编制并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就调整了部分中国特有动物的涉危状况,认为一些动物涉危状况有缓解,其中大熊猫的状态从“濒危”改为“易危”。
不过,对大熊猫的保护绝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对此,中外专家高度一致。
这一切都跟竹子有关。
竹子在大熊猫的饮食中占到约99%的比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努力重建竹林和栖息地的行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此次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仍可能在未来80年中使大熊猫的竹林栖息地减少35%以上,因此大熊猫数量预计会下降,这将逆转最近2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
中国国家林业局也在声明中提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国家林业局的资料也显示,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种群交流不畅都是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威胁。
正因为如此,无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还是国家林业局的声明,都提到需要继续实施广泛的保护措施。
大熊猫涉危状况有改善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成年大熊猫有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尽管很难确定精确数据,该组织将幼崽加上后计算的数字,大致就是全球现有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2060只。
该组织的报告认为:“经过一系列深入调查收集的信息表明,此前记录的种群下降已经得到遏制,数量开始上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的变化显示出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物种所作努力是有效的。”
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动物保护负责人约翰·鲁滨逊认为:“中国人在大熊猫保护上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极少有物种可以改善它们的受威胁等级,这的确是保护努力成功的证明。”
许多国外专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大熊猫数量下降到不到1200只,其主要原因就是大熊猫失去了栖息地。而近些年来,在投资建设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和建立新的大熊猫保护区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出色。
旗舰物种保护,为何强调“栖息地”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举世瞩目。不少人以环境破坏和物种退化为由,认为只有采用某些先进技术才能拯救大熊猫,而忽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大熊猫的确有它的特殊性,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更因为它作为一个旗舰物种的独特地位。
大熊猫栖息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分布着超过1000种脊椎动物,上万种高等植物。
保护大熊猫,就像撑起了无形的保护伞,庇护了如金丝猴、羚牛、小熊猫、朱鹮等众多珍稀物种。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域地跨中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共有5个长江和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这一区域,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生态屏障,为上亿人口提供着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态服务,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碳固定等。这些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无价的。
通过多年的实地保护、宣传与公众教育,大熊猫已经成为全世界保护工作的一面旗帜,作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一个“代言者”,它带来了希望、机会、资源和经验。
因此,不应该颠倒了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和探索技术发展之间的位置,保护大熊猫不仅限于增加它的数量,其意义在于保护以它为代表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保护下来,各种生物也就被保护下来,水土资源也被保护了下来。大熊猫是自然保护的象征,因此对大熊猫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