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人民日报:有干部被称"官察家" 热衷揣摩谁是谁的人

发稿时间:2016-03-12 10:05:00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又到植树节,想起尕布龙。每年阳春,青海许多干部群众坚持到西宁南北两山种树,以此纪念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西北干旱风多,“种一棵树比养个儿子都难”。环绕青海西宁的南山和北山,环境尤为恶劣。“要不是尕省长,不可能栽活这么多树。”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子上退居二线后,自告奋勇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他经常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和群众一起挖坑、浇水,累了就蹲在土坎下歇息,饿了就啃干馍馍。后来群众得知身边的老汉是老省长,都忍不住流下眼泪。十多年间,4万多亩树林,把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郁郁葱葱的现实。

  睹树思人,风范犹存。把情怀植根大地上,把口碑立在人心中,正是尕布龙带给我们的启示。干部深入基层,就要有深入基层的样子,带着真心来,冲着问题去,为着群众干。到农牧区,就要脱下皮鞋、换上布鞋,和老百姓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进了农户门,就是农家人,要学会干村里活、当村里人。人们由衷怀念尕布龙,无不为他竖大拇指:没有架子,喜欢和老百姓泡在一起。尕布龙留下的是泽被后人的绿荫,更是心怀民生、扎根基层、躬身劳动的精神范儿。

  想起了一个青年干部,曾作为选调生被下派当驻村干部。他刚“上任”时看到老乡烧火用的牛粪就皱眉头,也不愿在老乡家搭伙,看着黑黢黢的灶台实在咽不下去。后来,只要他一进村,就会有老乡打趣:大学生来视察了!亲疏远近,尽在无形。于是,他彻底放下身段,学说当地土话,工作之余就和老乡一起跳锅庄舞,天晚了就和衣躺在满是烟熏味的土炕上。渐渐地大伙儿不再叫他大学生,见面都主动招呼,办什么事也都痛快了。

  干部下基层,群众最在意干部的表现和态度。群众是明眼人,干部下来时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群众都在心里默默打分。有的干部对基层群众缺乏感情,有意无意地瞎摆谱,表面上深入基层,实际上心里充满隔阂感。群众嘴上不说,心里像明镜一样。相反,如果把群众的事都搁在心上、解决在实干中,老百姓自会拿干部当亲人。天下至难得者,人心也。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心思理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成为同甘共苦的一家人。

  遗憾的是,如今仍有少数干部热衷于“走上层”、不愿意下基层,下到基层像赶场子,下车握手,寒暄一下就走。不屑于和群众掏心窝,也懒得和群众一块儿苦、一块儿干、一块儿累,怎么可能让群众信服和心服?还有些干部不热衷民生事项,热衷于揣摩人事八卦,你有什么背景,他有什么来头,谁是谁的人,被周围的人称为“官察家”。这样的“官察家”多了,群众的甜苦喜忧谁来负责?靠树树会倒,靠山山会崩,惟有群众最可靠。革命年代是这样,现在和将来同样是这样。为人不忘本,为政不忘民,这就是世道人心中的政治。

  尕布龙从放羊娃一直干到省领导,妻子却自始至终生活在乡下。翻看他的工作照,身影大多时候也都淹没于群众中。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履历,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情怀。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