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语: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评审委员会对“华龙一号”前身——ACP1000的认可,给中核集团颁发了世界级的标准通行证。
“华龙”的出海是造船出海,而不是借船出海,或是搭船出海、拼船出海。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中核集团开展自主三代核电研发的背景以及取得的成效。
孙勤:在中核集团开展自主三代核电研发之时,国内还没有国产的百万千瓦机组,已有的百万千瓦机组采用的是法国、俄罗斯的技术,之后又引进了美国的AP1000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对于我国核工业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技术只能在中国国内用,不能走出国门。我们要解决“走出去”问题,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因此,我们开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
围绕核电研发反应堆堆芯、燃料自主化、装备制造自主化三大块,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国内行业的认可。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国际认可。我们将ACP1000交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评审委员会评审。2014年的评审结果认为,中国的ACP1000是符合当代世界上最先进、最严格的安全技术要求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这相当于给我们颁发了世界级的标准通行证。当然,出口到目标国家还要得到目标国家的认可,但至少在国际上已经有了通行证。
记者:ACP1000 后来为什么会有了“华龙一号”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
孙勤: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以国家利益为重,中核集团的ACP1000与中国广核集团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我们就起了“华龙一号”这个名字,通俗地讲就是中国的龙,主要是体现出中国龙的精神。而中国龙的概念又可以上溯到中核集团2011年顺势而为推出的“龙腾计划”,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我国核工业的技术、装备和整个能力的提升,占据整个核能领域发展前沿,到2020年使我们国家的核能创新水平达到或者超越世界水平。ACP1000是“龙腾计划”中的8个专项之一,由于是在这一系列中产生的,我们起了这个名字,也得到了中广核的认可。
记者:为什么说“华龙一号”“走出去”是真正的造船出海?
孙勤:“华龙一号”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177堆芯”。它体现了创新的理念和有充分保证的安全性。举一个通俗的例子讲,原来法国二代改进型的核电站拥有157根燃料组件,相当于一副担子由157个人挑。后来讲要增加安全性,就是要增大裕量,有两个办法,把人养壮一点或把人数增多一点。养壮一点就是挑担子的人吃得壮一点,即把原来的燃料棒加粗加长;另一个办法是将157个人增加到177个人。我们采用的路线是后者,裕量由原来二代加的5%~10%提升到现在的15%。国家核安全局指出,“177堆芯”是真正的创新。
第二个特点是“华龙一号”的燃料组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十分关键的,因为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就实现不了“走出去”。
第三个特点是装备实现国产化。“华龙一号”装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0%。有些设备国际上已经通用化了,所以是不需要100%的。
综上所述,华龙的出海就是造船出海,而不是借船出海,或是搭船出海、拼船出海。从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制造能力、影响力来讲,造船出海肯定是最强的。“华龙一号”去年5月7日已经在国内开工,8月在巴基斯坦开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争取2020年实现商业运行。我国批准了“华龙一号”两个示范工程的建设,如果4个机组顺利发电,那么对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在国内的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目前看,核电“走出去”最具现实性的就是“华龙一号”。
记者:“华龙一号”“走出去”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勤: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核电“走出去”。目前大势非常好。现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发展核能和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大概是70多个,在“一带一路”上有40多个。估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上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华龙一号”估计能占到20%~30%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形势也很严峻。国际核电市场竞争激烈,包括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都在开拓海外市场。我们将努力开拓市场,以诚待人,积极参与竞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华龙一号”“走出去”的优势。
孙勤:核能不仅是能源的选择,而且是一个战略选择。人类终极能源是靠核能,也就是聚变能。现在人类研究聚变能的脚步越来越快,中核集团旗下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经可以做到输出的能量是有增量的。随着技术发展,人类可以逐步控制它,像水库一样开闸放水,可以细水长流。但研发过程的确很难,还面临很多难以逾越的问题,比如说材料、温度的问题。正是因为很难,才说明其重要性。
从国家政治、外交的角度考虑,核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峰会上阐述了“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高瞻远瞩,对整个世界的核能发展、和平利用指明了方向。在海牙峰会中的企业峰会,是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20家企业中选出的代表。我作为中国企业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企业界首脑峰会。这是中国实力、影响力的体现。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战略优势,二是资金优势,三是多年政治外交影响的积淀,四是中核集团的优势。中核集团独有的优势,比如说技术创新优势、全产业链的优势,可以提供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到后处理、安全管理一条龙服务等。我们与世界4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密切。总体而言,“华龙一号”能够“走出去”,是因为我们有国家的优势、有中核集团全产业优势,今后可以综合起来打组合拳。我们还可以为合作方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其核电装备国产化、燃料元件本地化,以及提供技术服务、运行服务、人才培养等。
国家战略为我们开了路,技术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信心“走出去”。当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爬坡阶段,“华龙一号”真正建成发电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证明其安全高效,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