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际 >> 正文

亚洲青年创作者用镜头探寻“神秘”黔东南 读懂魅力贵州

发稿时间:2023-11-25 21: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贵州11月25日电(记者宋莉 曹迪)“好客热情”“绿水青山”“神奇震撼”……11月的贵州迎来了一群亚洲青年创作者,当问起她们对贵州的印象时,这些词成为她们口中的高频词汇。11月19日至23日,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的青年创作者们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启了为期5天的“触摸文明——亚洲青年创作者大会”贵州站采风之旅。该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国青年网承办。

  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沙特阿拉伯的亚洲青年创作者在小黄村鼓楼和当地侗族村民交流、学习侗族大歌。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在黔东南,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上寨行进至从江县岜沙苗寨、“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和高华姚寨;从苗族“鼓藏节”芦笙飘扬到侗族“千人大合唱”鼓楼对歌……亚洲青年创作者们走进苗族、侗族、瑶族聚居的中国传统村寨,通过触摸古老建筑、融入民族歌舞,试穿传统服饰,用镜头多方位记录、沉浸式感受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文化魅力和青山绿水,探寻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

  在绿水青山间领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寨魅力

  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增冲村,一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增冲鼓楼位于寨子中央,一些村民在千年鼓楼内聊天烤火,一条清澈小溪绕寨缓缓而过,寨子内依山傍水的青瓦吊脚楼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老人摘尝着掉落的“拐枣”,放学的孩童欢歌笑语奔走于村间小道,一幅美丽传统村寨景象呈现在青年创作者眼前。

  “这里好像被大自然施了什么魔法似的,恬静且安逸,我感觉自己之前的所有压力都在这里随风而去了”,来自越南的青年创作者阮氏秋安一直在用手机记录着她看到的一切。

  增冲村杨树远告诉大家,这个寨子现有340多户,1000多位村民,他们的先民在这里生活千年之余,增冲村也凭借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族传统特色,享有“黔东南州首批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贵州魅力侗寨”“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艺术(鼓楼花桥)之乡”等荣誉之称。

  沙特阿拉伯青年拉妮亚(左一)、越南青年阮氏秋安(左二)、印度尼西亚青年温菲菲(左三)和越南青年唐玉英在高华村或分享交流或拍摄记录。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与增冲侗寨不同,位于翠里瑶族壮族乡东南部的高华村,是纯瑶族聚居村寨,寨子民居依山而建,遍地花草,竹海簌簌,瑶药飘香,这里是另一种治愈的感觉,温菲菲说,闻着这里瑶浴里的药草味让她想起童年,妈妈生病会泡的药草味。她用视频记录下这座瑶寨的风光与民俗。

  在几十公里外的岜沙苗寨,寨子里随处可见百年古树,女人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刺绣,一个在现代文明下仍坚守传统的苗寨,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岜沙苗寨因此也被称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与岜沙苗寨不同,位于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苗寨连成片,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发展成熟,即使在夜晚这里依旧灯光璀璨、热闹不已,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身着特色苗族服饰拍照打卡,逛苗寨、过苗年。青年创作者阮氏秋安边走边拍Vlog,“这些苗族服装真的太漂亮了,我都想象不到我穿这些衣服有多美。”

  11月中下旬正值苗年,来到雷山县郎德上寨,从进寨门开始,便能感受到苗族人的热情好客,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十二道拦门酒代表着苗家人对客人的祝福和祈愿。喝了“拦门酒”走进这座古朴村寨,寨子中央正在进行一场民族歌舞演出,吸引来众多游客。“他们都是当地村民,这就是我们苗族人都会的歌舞,我们现在每天至少有一场演出”,生活在寨子中的侯文芳在寨子开了一家苗族文创店,她时不时也会主持村里的苗族歌舞表演。在这里,青年创作者们和其他游客一起体验了苗族特色服饰,融入到当地的歌舞中,感受十三年一遇的“鼓藏节”和苗年碰撞的热闹,来自沙特阿拉伯的青年创作者拉妮亚将这些实时分享给亲朋好友。

  在交流互鉴中感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

  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驾车行驶近30公里,便可抵达“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这里也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10多位身穿侗族服饰的村民,正在村口广场的鼓楼对歌。极具民族特色的曲调立马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青年创作者温菲菲。

  温菲菲迫不及待跟随当地侗族人学唱侗族大歌,学着用歌声模仿蝉鸣声,青蛙叫。她也教当地侗族人学唱印尼传统歌曲。这一刻,她感受到音乐在不同民族文明之间互通有无。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小黄村侗族大歌演唱者吴月花说,侗族没有文字,但是侗族大歌靠着一代代侗族人口口传授,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在小黄村有52支歌队,每到节庆日都会在鼓楼对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听完这些介绍,温菲菲也分享了音乐交流带给她的变化。她曾经性格内向,不敢和同学说话,自从学习了中国民歌,变得开朗起来。现在临近毕业,她也在考虑毕业回国后,可能会在印尼教唱民歌。

  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的青年创作者们在岜沙苗寨和村民交流、学习苗语。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和温菲菲一样,来自越南的青年创作者唐玉英被岜沙苗寨村民滚信水的苗歌吸引了,70多岁老人即兴而唱的歌曲,神秘而有魅力,诉说着故事和情感。这让她想起自己在雷山县郎德上寨科普研学基地刚学的一句苗语:“心怀目的地,行才不迷路”,看到这句标有苗语发音的标语时,她到处求教这句话用苗语怎么说,并用手机认真记录。她将自己学会的这句苗语“座右铭”分享给滚信水老人和岜沙苗寨当地青年。

  “我虽然没有听懂你说的,但是可以教你这句话用我们的苗语怎么说”,岜沙苗寨00后青年王金当告诉唐玉英。在贵州,不同苗寨说的苗语不一样,彼此间不一定能听懂。唐玉英又跟着王金当学了一遍岜沙苗语怎么读这句话。

  对于沙特阿拉伯的拉妮亚来说,中国语言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2008年,随家人来中国生活的她开始学习中文。后来,她在自己国家教授大学中文。新时代大学生充分拥抱网络,他们可以在视频社交媒体看世界,她慢慢意识到,只有掌握一个国家的文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门语言。于是,她再次来到中国读研,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她也希望这次能通过短视频记录贵州之旅,让那些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学生,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