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丝路古今 ▏一粒有信仰的米

发稿时间:2017-05-04 12:04:02 来源: 新华社 中国青年网

  中国智慧的担当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中国古人把粮食与人口生息、农事与国家发展密切关联,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推广技术等措施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在徐国武看来,相比传统的农业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农业合作的指导表现出更为宽广的胸襟和胸怀。“‘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一国一民,而且用‘中国标准’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经营和发展共赢。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保障当地、供应地区、平衡全球,这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新思路。”

  老挝稻米加工厂工作场景。

  这些年,曾有一些外国企业到老挝寻找农业机遇,但由于当地各方面基础薄弱,而且农产品不是高利润商品,经常是投入多,产出少,赔钱是经常的事。但徐国武坚持了下来。他在老挝种大米一种就种了三年。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更多承载的是一种生息的希望,不能把农业简单地当生意来做,农业的国际合作更不是一锤子买卖,”徐国武说,“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就是‘一带一路’的形象,更书写着‘一带一路’的品质。”

  “一带一路”的品质,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正如徐国武的企业,与老挝当地7000人的就业休戚相关,涉及2000公顷的稻田育种改良,更为老挝培养农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丝路精神的信仰

  女博士普达莱·拉瓦来翁是老挝塔沙诺稻米研究与种子培育中心主任,是老挝稻米界“国宝”,中国朋友称她是“老挝的袁隆平”。但多年来,当地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了育种研究和成果实施。中国企业的到来,让普达莱看到了机遇。眼下,依托徐国武的稻米产业园,普达莱的育种研究突飞猛进。

  徐国武(左一)和“老挝袁隆平”普达莱博士(右一)在中国企业开发的农业产业园中探讨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老挝原生态的优质大米出口到国外,”这位60多岁的和蔼老太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一带一路’,让我的梦想成为现实。中国企业不仅给我们的老百姓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收益,还帮助他们成为种植专家,这尤为可贵。”

  在新合作模式下,徐国武在老挝种植的大米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碎米率低了,光泽度提高了不少。老挝稻米的变化,吸引了包括总理、农林部长等高官前往种植基地探寻究竟。2016年,老挝稻米正式结束零出口的历史,走进中国市场。同年,老挝政府使用中国企业种植的大米作为老挝国家对外交往的“国礼”。

  老挝原农林部长、现总理府办公厅主任(左二)视察中国企业开发的农业产业园。

  老挝农林部长连·提乔在接受采访时说,老挝大米出口中国的全过程,“正是‘一带一路’倡议让双方互相得益的最好诠释”。老挝农林部正在邀请徐国武为顾问,为老挝的农业规划出谋划策。

  “‘一带一路’不仅把先进技术、标准、产业链条和管理模式带入老挝,实现了老挝稻米的出口,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同时在做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好事情,例如保护环境,”老挝工商部长开玛妮·奔舍那告诉记者,“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优秀中国企业到老挝,参与老挝经济发展。”

  2016年老挝大米出口中国启动仪式。

  一边是,中老铁路,穿山越岭,天堑变通途;一边是,山泉灌溉,牛粪作肥,稻蟹和谐生。连·提乔、开玛妮等老挝官员全程见证着老挝搭载“一带一路”快车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风景;徐国武等中国企业家则继续用丝路之泉灌溉着“一粒有信仰的米”。

  徐国武正在老挝申请把新育稻种命名为“丝路一号”,因为在他看来,“丝路精神”就是一种信仰,是流淌在千年岁月长河中的和平合作与和谐交流。

  记者:凌朔

  新媒体编辑:郝方甲、杨思琪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