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2018全国两会原创 >> 正文

潘越代表:不应鼓励遍地开花式的创设“创业孵化器”

发稿时间:2018-03-19 19: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张乐)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人民生活需要”“供给侧改革要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以供给侧改革保增长是创造性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主线”……今年两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热度不减,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并引发热议,尤其在实体经济领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怎样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赋能企业前景如何?围绕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越,分别从宏观、微观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阐释。

  企业管理者要有主动拥抱新兴技术的战略意识

  潘越谈到,近年来,不只是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经历一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智慧革命”。“可以预见,技术和智慧将成为推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把握住‘智慧革命’的风口,也将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成功之关键。”

  她认为,企业在拥抱“智慧革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发展领航人的企业管理者,要有主动拥抱新兴技术的战略意识,“‘智慧革命’是大势所趋,唯有顺应历史演进的潮流,才能不被市场抛弃。”

  潘越继而从“产”和“销”两方面入手,对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改造升级生产流程。生产技术落后、人工成本飙升、产品质量较差、缺少核心技术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传统企业发展的桎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潘越援引了首钢集团与百度合作的案例介绍说,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钢铁生产过程中人工质检效率低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帮助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她据此提出,传统企业应主动思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从“销”的角度考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还可以用来精准管理市场客户。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和市场规模提供了新工具,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的产品种类和生产量。

  潘越同时提出,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物流、仓储同样也可以借助智能技术提高效率。她以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例补充道,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各个地区各类产品的销量,并据此建设大型仓库,不仅提升了商品的配送速度,还能够降低商品的库存量。

  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应以技术为发展之根本

  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应如何协调资本、技术、营销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潘越直言,这个问题对实体经济而言比较难回答,“一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本就难以发展技术、开展营销;但另一方面,技术落后、营销模式传统的企业也难获得资本支持。”

  正如潘越所言,资本是逐利的,放眼国内,最近几年成长最迅速的企业大多为互联网企业,这类企业也最受资本热捧。但也应看到,在资本市场中,传统实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处境。

  在潘越看来,企业的转型升级应以技术为发展之根本,“资本是最聪明的,有了好的技术,资本自己便会找上门,缺少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资本市场上自然难以获得青睐。”她补充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美观等方面的诉求,都要求企业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唯有脚踏实地搞创新,才有机会涅槃重生。

  对于营销,潘越的态度更加中肯而客观,她坦承,实体企业在营销方面确实不如互联网企业,应多学习借鉴,但不应以此为战略核心。在论证技术、资本、营销的关系时,潘越这样总结道:“好的营销策略的确重要,但核心技术更为关键。技术为生存之道,营销为生存之术,而资本是逐利的,只要企业有发展前景,资本便会不请自来。”

  新时代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潘越认为,进入新时代,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具体而言,转型升级是一个涉及观念、技术、体制等多个方面深刻而系统的变革过程,需综合多个因素考虑。她分别从四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首要条件就是企业高管应坚定转型的信念,“转型的阵痛是难以避免的,企业高管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及时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管理结构,转换经营模式,通过精准分析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应特别重视创新在企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潘越分析说,创新是高附加值产业获取更高收益率,实现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传统行业企业而言,面对市场竞争大、产品同质性高、市场需求量有限等问题,创新是帮助其开拓新市场、重构盈利模式、实现产能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内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比亚迪、华为、格力等传统制造业,都通过积极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再者,要积极拥抱“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威力有目共睹,不论是生产环节,或者是营销模式,抑或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新技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时代,应主动、积极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管理、销售模式,利用新媒体工具重塑品牌影响力。

  最后,鼓励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她说,一方面,通过横向并购,减少行业内的价格战,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重新获得定价权;另一方面,通过纵向并购,打通上下游,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此外,并购重组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投融资:提高投资者的意愿与创业投资的规模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引下,创业热情高涨,但融资难问题却一直悬而未解。潘越谈到,政策引导、政府支持等就此已经做出了努力,她同时补充说,应该从“如何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如何提高创业投资的规模”这两个角度去思考。

  她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市场上投资者的难点,在于难以找到值得信任的投资标的,“创业活动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这抑制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鉴于此,潘越认为,不应鼓励遍地开花式的创设“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而是应该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集中力量发展一个创业基地。

  这一举措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一,有助于构建有规模、稳定的创业圈层,创业者的信息充分流通,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能够对创业者构成声誉约束;其二,能够集中创投资金,减少投资者搜寻投资对象的成本;其三,有利于创业圈内部的技术与信息交流,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率;其四,有利于政府统一管理,出台统一的奖励扶持政策,用政府的信誉为创业基地背书。这些好处,均有助于提升投资的投资意愿。

  除了投资意愿这一问题外,潘越同时强调,投资者缺少专业的投资技能,也导致“有钱却不敢投资”,而某些有投资技能的投资者又面临准入门槛的限制。

  对此,她建议监管层面应放宽银行、保险机构、社保基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及小投资人对创投机构出资的限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时解决小投资者有钱不敢投、专业投资者有钱不能投的问题,进而化解创投机构募资的难题,实现创投资金规模的逐步扩大。

  而谈到国内市场的创投环境,潘越以“鱼龙混杂”一词进行了概括。她表示,这体现在创业者和投资者两个方面。首先,创业者个人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有兢兢业业的创客,也不乏短期逐利的投机者,更多的则是一腔热血冲进去,但激情很快消散殆尽,最后草草离场的创业者。相应的,创业项目也同样良莠不齐,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找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投资标的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市场中的投资者同样参差不齐,不同投资者投资项目的成功率、收益率相差很大,其专业水平、价值管理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千差万别,甚至不乏为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机者,他们往往在获利后快速离场,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责任编辑:杨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