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以“如何让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为主题的“青年之声”两会青年说活动在京举行,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孔维克(左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右二),著名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杨青(右一),围绕“如何让传统文化生动地走近青少年”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当场为青少年们进行了示范性传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曹雅欣(左一)担任主持。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张瑞宇)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3月12日,以“如何让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为主题的“青年之声”两会青年说活动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孔维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杨青“围绕如何让传统文化生动地走进青少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当场为青少年们进行了示范性传授。互动体验中,石敢当摩崖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副理事长马捷为孩子们讲解并请他们现场体验了传拓和雕版印刷,两位青年漫像画家白松和邱嘉现场进行了漫像创作。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曹雅欣主持了本次活动。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蔺玉红,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动漫部主任、中版漫文化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都及青少年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孔维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孔维克讲述孔子和传统文化对其成长的影响。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在访谈中,孔维克讲述了推进孔子学堂建设的提案,并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表达了看法。
“当全国第一家孔子学堂在济南建立时,当时我看了报道,对讲述的内容很感兴趣,这就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孔子学堂是一个让孔子文化、传统文化落根到我们生活当中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倡导建设。所以那一年,我在全国政协会上就提交了在全国推广孔子学堂的提案,到现在为止全国已建立了近2000所孔子学堂。” 孔维克说。
通过孔子学堂这个载体,孔维克发现,传统文化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关键看青少年如何去挖掘。他说,书法、古琴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堂正是教大家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谈到青少年学国学的问题,孔维克说:“孩子们都喜欢涂涂画画,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长大以后,可能就只是他的一个爱好。学钢琴也好,学古琴也好,包括学书画、写字,都可以作为一个接触国学的方式。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学习书画等传统文化,等到上初中、高中时学业很重,千万不要因为这些爱好而耽误学业,一定要以学业为主,同时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全面修养。”
全国政协委员林阳:中国连环画世界独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讲述新书《小人书大人物——中国连环画大家群英谱》。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今年两会上,林阳委员提交了一个关于让中国优秀连环画进校园的提案,引发社会关注。
为什么要写这个提案?林阳委员讲述说,连环画是几代人共同的美好记忆。“我在1月份出了一本新书《小人书 大人物》,写了15位中国连环画大师背后的故事。书中人物最早的是有‘南张北徐’之称的著名画家、北方的徐燕孙。”林阳说,“建国初期,党和国家为了宣传方针和政策,让这些画人物的专家集中起来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连环画就此蓬勃发展起来。当时也没有太多可阅读的东西,书也很少,所以小人书几乎是当时一代人唯一的娱乐选择。”
当前,回归校园的应该是连环画中的经典,林阳委员特别强调是让优秀连环画进校园。
林阳委员介绍说:“这本书还写了很多人物故事,比如说王书辉、刘继卣、任率英。任率英画年画,一次印刷9张,一共有1200万张,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像刘继卣的《大闹天宫》《鸡毛信》《东郭先生》,都画得栩栩如生。”在讲到王书辉创作连环画《西厢记》的背景时,他表示,当时是不能够自由恋爱的,都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国家出台《婚姻法》后,连环画《西厢记》是为配合《婚姻法》创作的,这也是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小人书、连环画有很多很优秀的作品,它们题材多样,内容好、形式独特,中国连环画的形式在全世界几乎是独有的。”林阳委员说。
古琴家杨青:古琴非常适合进校园
杨青用讲述和弹奏向在场青少年展示了古琴艺术的魅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谈到艺术,杨青表示,“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高于自然、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看到孔子提出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从来都是并列的。”
杨青现场介绍仲尼式古琴的组成。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过去有一句话叫‘非成年不能学古琴’,意思是说学古琴太深奥、太难。”杨青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近20年来教过的学生从4岁半到75岁都有,连聋哑人都教过,他们最后都弹的非常好。“怎么叫好呢?就是可以搞音乐会,在全国比赛中可以拿奖。这就证明古琴弹奏技术不难。”
杨青说,就经验而谈,可以把学古琴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指的是技术;第二层是艺,指的是艺术;第三层是学,指的是学问;第四层是道,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中国的乐器里,古琴弹奏技术最容易,但它的学问太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弹琴的人很多都是有知识的人,一些文人雅士都弹,他们还能写,留下了大量的资料。
一张古琴是多少代人的传承。杨青说:“有人称,最早的古琴是舜造的,有四千余年了。古琴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寿命是所有乐器中最长的,是最适合传家的,传个一两千年都没有问题。据说,有一张唐玄宗三儿子的琴,现在还在弹。古琴一直在传承,一直在发展。”
杨青还表示,古琴非常适合进校园。首先,古琴弹奏基本不需要速度。所有练器乐的人几乎都是练速度,但古琴是舒缓的,人们从舒缓中能感到那种慷慨。第二,古琴不用抱着,凡是需要抱着或者拿着的乐器必须跟儿童的身体比例相符合,所以一个人一张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古琴学习。
据杨青介绍,古琴进校园在两所学校已经试点,一个是人大附中,一个是清华附中。“这些孩子们在一学期大概3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上一次课,大概12次课他们就能学会3-4首古琴曲,达到演出水平。”
示范互动: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
孔维克委员现场创作。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宇 摄
在现场示范体验环节,孔维克委员现场为本次活动书写了“龍”字,他说:“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不管我们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要忘记我们是龙的传人。”
林阳委员(右六)现场书写了唐代诗人翁承赞的《书斋漫兴诗》,并和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右四)共同展示作品。他勉励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林阳委员现场创作的墨宝是唐代诗人翁承赞的一首诗《书斋漫兴诗》。他解读说:“前两句是‘池塘四五尺深水’,池塘的水有四五尺深,‘篱落二三般样花’,就在竹林旁边有几种花。后两句非常重要‘过客无须频问姓’,过客你不要问找我们家姓翁的在哪里,‘读书声里是吾家’。只要听谁在读书的,那一定是我们家,是翁家。我就希望大家多读书,听到你读书的朗朗声音,一听就是你家。”
杨青现场演奏古琴曲《酒狂》。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杨青现场弹奏了古琴曲《酒狂》。他解读说,阮籍很孤独,才高有情怀,有抱负,可是在那个时候他得不到施展,所以他很苦闷,写了好多诗。其中一首诗写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石敢当摩崖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副理事长马捷(右一),现场讲解非遗传拓和雕版印刷,并邀请青少年互动体验。 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甲骨溯源,龟书呈貌,文脉之宗汉字始兴。马捷带着同事从济南赶来,现场为青少年讲解了从石头上产生的非遗传拓和雕版印刷,并邀请在场的青少年互动体验。他呼吁大家,一起努力,让汉字记忆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青年漫像画家邱嘉(左一)将现场为嘉宾们创作的漫像赠予嘉宾。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青年漫像画家白松(左一)为嘉宾们现场创作了漫像。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两位青年漫像画家白松和邱嘉为嘉宾们现场创作了漫像人物画。
现场青少年还和嘉宾进行了互动问答,他们纷纷表达了想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据悉,本次活动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中青视讯·手机电视联合承办。
“青年之声”作为共青团创办的面向青年的互动社交平台。近三年来,全国各级团组织已经建设了5991多个“青年之声”。线下,为给青年提供更多的服务,团中央“青年之声”建立了20个服务体系,“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就是其中之一,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在青少年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