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9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汪俞佳)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包括周忠和在内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科学报国的黄金时期。每年两会,“科技”总是全国政协委员周忠和牵挂于心的主题,今年也不例外。
周忠和告诉记者,针对科技界反映强烈的问题,譬如基础研究的短板、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等,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的出台还是政府部门的投入,都可谓不遗余力。“比如,201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今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近日,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如何落实好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从根本上打破目前制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周忠和认为,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尊重用人主体的自主权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理清哪些需要政府部门做,哪些是科技界要做,哪些又是社会、市场能够做的。”
要做的“加法”具体有哪些?周忠和向记者解释,政府部门出台宏观政策、合理分配科技资源、保障知识产权、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管理等,都是需要做的加法。“比如,一些单位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关政府部门就不能姑息;对于目前国内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乱象,就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
“减法”又有哪些呢?周忠和认为,对于属于学术共同体自身应当去做的事情,政府部门最好多做“减法”。“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应当真正回归科学共同体,政府部门做到不干预、少干预至关重要。说到底,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至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需要科学、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更需要政府部门坚持不懈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