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肖戎川)2018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幕,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不出意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今年第一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刘强东就政府采购与互联网融合,提出《关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刘强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亟待顶层设计
政府采购前接各级政府部门预算,后接国库集中支付和资产管理,是财政支出管理循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10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6.4%。
但政府采购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如政府采购的管理和执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采购单位对“贵慢差”的反映仍然较多。
针对由此带来的各级政府部门采购成本高、效率低、缺乏标准化等问题,刘强东委员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政采全流程电子化方案,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要求,重点打通验收、支付等环节的电子化,制定统一标准和制度。同时,发挥大数据技术辅助决策作用,提升政府采购决策水平,加强与电商大数据对接,完善现代化监管手段。
全流程电子化确保政府采购阳光透明高效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行动,大力发展电子化采购,建设“全国一张网”的政府采购电子卖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透明度。
各地政府纷纷启动采购的电子化,加速了政府采购电子化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升级。刘强东委员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在合同签订、交货验收、财政支付和报销等环节实现“电子合同、电子签收、在线支付和电子发票”等,从而在采购预算到采购计划、商品选购、生成订单、订单配送、货物验收、资产入库、电子发票和国库支付的全流程实现电子化,业务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或通过系统对接自动采集,避免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客观性,确保政府采购阳光透明高效。
大数据技术助力政采电子化升级
当前,政府治理向精细化、高效率、科学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和大数据技术在政府采购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对推动完善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有一定借鉴意义。
他还建议政府采购加强与电商大数据对接,完善现代化监管手段。加快供应商诚信体系大数据建设,识别、防范供应商围标、串标和欺诈等行为。加强对采购单位、评审专家、供应商、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大数据分析。利用电商数据建立大数据价格比对、预警机制,提升政府采购现代化监管水平。
在加快政采电子化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在供应链、物流、支付、数据等方面长期积累的各项能力,弥补政府采购电子化改革进程中技术和运营的不足,能够更快捷的实现与供应商系统、财政系统的充分打通,进一步解决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政府采购生态的智慧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