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霞委员:建议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
发稿时间:2024-03-08 12:5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针对当前青少年沉迷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提出《关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提案》,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正确健康上网的舆论氛围;提供心理服务,疏解青少年心理压力;丰富线下活动;推动网络内容质量提升,引导健康积极的内容创作;引导家长在青少年健康上网中承担相应责任;完善短视频、游戏应用类监管,压实平台责任。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除小学以外的各学历段互联网普及率均超99%,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但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网络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日趋严重。调研发现,一成左右的未成年网民存在过度上网问题,还有两成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
当前青少年沉迷互联网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短视频和网络游戏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主要载体。研究发现,2022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和玩游戏的比例均比上年快速提升,分别达到54.1%和67.8%。而大部分未成年短视频用户在收看短视频时并没有明确目的,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过半数的家长和老师认为,短视频、网络游戏造成的网络沉迷问题是当前最需要治理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问题。
二是生长环境和生理原因使得青少年易受网络吸引。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1996—2010)已经形成“活在网上”的生活习惯。另外,青少年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额叶负责控制理智及逻辑思维,因此青少年更多使用感情而非理智来思考问题,也更易被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所吸引。
三是缺乏家庭陪伴的青少年更依赖互联网。研究发现,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8.1%,与父母中的某一方生活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21.4%,而住校未成年网民的比例则高达34.3%。
四是算法推荐构建了“信息茧房”。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虽然可以让用户快速定位兴趣圈、捕捉核心内容,但也限制了青少年接触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主动性,造成“信息茧房”。
五是宣传教育引导不到位。专题教育开展不到位,青少年对网络有害信息、不良网络游戏、沉迷短视频等危害性的认识不足、抵制能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