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蒋颖:用数据和事实让世界认识中国
发稿时间:2024-03-03 11: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受访人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擅长用数据讲述事实。过去这些年,她带领团队用一篇篇研究报告,向全球的合伙人及企业宣讲和分析中国市场,讲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大家都期待,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带来新机遇。”她说。
2023年全国两会,她在《关于积极发挥专业服务机构民间外交作用的提案》中,谈到国际专业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感。她认为,发挥好这些机构的作用,将有利于“稳预期、稳投资、稳人才”。这份提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跟进,交由中宣部、外交部、公安部具体承办。
对此,她感到欣慰。她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以专业客观的中国声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信心,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持续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鼓与呼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蒋颖从海量数据中找寻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密码”,并持续围绕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重大议题建言献策。
去年8月和9月,她参与了全国政协关于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民主监督调研。调研组深入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走访了近20家不同背景的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探寻各行各业外企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所见所闻让她感触很深。她发现,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外资结构持续得到优化,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成为引资重要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行业分布逐渐向高技术领域集中,”蒋颖说,同时这些外企在研发、供应链和金融三方面也不断深化本地化战略。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过去几十年中国外商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多年与各国企业打交道的经历让蒋颖感受到,中国持续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资引智,仍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企体感,多管齐下,力求突破。
她发现,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待提高,跨境数据流动问题亟待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仍然存在。结合调研的思考,今年两会,她准备提交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协同性、可预期性方面的建议。
她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提升各地政府对涉外法律法规理解的一致性;增加企业参与度,提升新政新规出台的可预期性;明确责任分工和协作机制,提升跨部门落实涉外法律法规的协同性。
见证“世界工厂”变成“在中国为全球创新”
多年从事专业咨询服务,蒋颖亲眼见证了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外商投资领域不同时期的显著发展变化。
“对于外企而言,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变成了重要的销售市场。”蒋颖说,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一直是吸引外企对华投资的压舱石。她带领团队对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资企业出口额,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作了计算,两者的差额可近似视为外资企业的内销额。他们发现,在2008年之前,国内的外资企业接近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然而,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国内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不再仅仅是把中国视为“世界工厂”,而是实现从China for Global(在中国为全球市场)到China 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市场)的转型。
“从产业分布来看,外资流入实现了结构升级,从资产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蒋颖分析,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制造业和房地产是外资流入的主导行业;而当前,制造业的占比已降至不到五分之一,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占比上升到12%-13%。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总额的比重达到37.3%。她分析,这一转变也印证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由于国内创新研发资源和人才储备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在华外企加强技术投资。同时,外资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以服务本地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拓展到承担全球研发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做到“与中国一起创新”,以及“在中国为全球创新”。
用专业研究报告 向世界讲述中国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跨国投资低迷、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的情况下,蒋颖带领专业团队就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状况、行业动向、政策解读等话题,面对全球网络及跨国企业高管做了超过200场线上和线下研讨会,发布了130余本行业报告和投资中国指南,20余本自贸区或开发区的投资促进和营商环境的研究报告,尽可能把中国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机遇及时介绍给全球的企业家,为他们提供客观和专业的解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总体基调定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蒋颖看来传递出了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今年的全国两会,蒋颖拟提交的多份提案重点关注了新质生产力、可再生能源以及营商环境等热度很高的议题。
她认为,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不断加码,如今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升创新效率。她和团队分析发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并不显著,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创新体系运转不够高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转化率之所以低,主要是创新主体动能不足、各类主体协同不强以及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展不够充分。”
针对上述问题,她拟提交《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提案》,建议更加积极地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研发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体系,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
“我们需要行动,需要改变,让合作的桥梁更加牢固。”蒋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