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际 >>  正文

观察 | 欧盟对华认知有变态度转暖

发稿时间:2022-11-30 19:3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特约撰稿 甘甜 马晓霖

  12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将正式来华访问,成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位开启中国之旅的欧盟首脑,也是唐纳德·图斯克访华四年后欧洲理事会主席再次踏上中国土地。观察人士注意到,此前的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已打破坚冰实现其首次访华;不久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将应邀第三次访华。

  引入瞩目的是,米歇尔即将开启的访华之旅,打破了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出双入对”的外交惯例,更加凸显了欧中关系的复杂性,也彰显了米歇尔本人坚定访华并推动双边关系摆脱龃龉尽快回暖的意愿。作为欧盟最高决策机构负责人,米歇尔访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欧盟成员国元首和外长们的集体意志,也表明在百年大变局、疫情大流行、俄乌冲突大博弈、欧美关系大波折“四期叠加”态势下,中国分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欧盟期待重新推动和深化中欧合作的内在驱动力。

  中欧关系近50年发展合作大于摩擦

  自中国与欧盟1975年建交,47年来双边关系总体发展平顺,合作多于摩擦,对话多于对抗,双方共同为世界力量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作为头号发展中国家并逐步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和地位日渐凸显;欧盟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多轮扩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举足轻重。中欧这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历程,有过全方位深化合作的“甜蜜期”,也有过美国挑拨下冲突和摩擦的“冷战期”。近几年伴随着欧洲寻求战略独立和防务自主,中欧双方不断探寻经济贸易合作的“破镜重圆期”,体现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局势变动下双边关系基本向好且越来越稳的态势。

  以1995年欧盟委员会发表《欧盟-中国关系长期政策》为合作起点,欧盟开始将发展同中国关系列为重要议题,中国也将欧盟视为一支新兴力量而高度重视与之合作。2003年欧盟发表第五份对华关系文件,中欧伙伴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进入历史最好阶段。2005年至2006年前后,中欧之间开始出现矛盾,体现在经贸、政治、外交等领域,贸易竞争与摩擦也日益剧烈,尤其是欧盟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导致中欧关系在2008年跌至低谷。2010年至今,中欧关系聚焦国际贸易、双向投资、国际秩序构建等方面,欧盟一方面“亲美听美”,但又难以割舍与中国强大的共同经贸利益,中欧关系再次失调,表现出“经热政冷”。

  概括而言,历史上影响各个阶段中欧关系发展的因素无非三个:一是国际局势的变动和美国单边主义影响;二是中国、欧盟双方实力发展和主体地位的变化,尤其贸易战略基础的不稳定;三是欧盟领导人的政策更迭。总之,中欧关系的波折主要责任不在中方。

  中欧“经热”规模递增“大到不能倒”

  欧盟早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也是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疫情大流行前的2019年,中欧贸易总额高达4.86万亿元人民币,双方平均每天的商品和服务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9亿元)。

  2020年9月,中国领导人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分别进行视频会晤,在线签署近年来首个重大贸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简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此举有利于中欧双方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在对方市场上获得高水平保护。该协定生效四年后,这一协定的保护范围将扩充至275个地理标志名称。该协议是中国对外商签订的第一个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双边协定,也是中欧之间的首个重大贸易协定。

  2020年12月,在疫情严重扰乱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且美国政府强力推行与中国进行贸易、金融和技术“断舍离”的艰难时期,中欧双方登高望远,通过长达7轮的艰难谈判,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动作。此举不仅为双方开辟了广阔的投资前景,还为中欧经贸未来5年至10年发展规划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双边经贸合作跨入新境界。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呼唤协议,保持互换规模不变,即在未来3年以3500亿元人民币兑换450亿欧元,延续了2013年首次签署后的这一金融战略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双方的国际流通货币地位,而且有助与双方深化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也为世界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稳定性。

  今年1至8月,中美贸易总额高达5752.2亿美元,同比增长8.8%;欧盟对华投资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数字代表了市场的选择,也反映了中欧经贸与投资规模已“大到不能倒”,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欧盟对华回心转意源于美国始乱终弃

  中欧关系近年出现“经热政冷”,主因在于欧洲某些政客习惯于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究其根源,一方面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对美国聒噪的“中国威胁论”偏听偏信盲从;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唆使裹挟下,欧盟一些人试图开去全球化、去中国化的历史倒车,并被美国、被跨大西洋关系和北约集体防御体系两条枷锁捆绑。

  然而,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给欧盟成员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背信弃义政治伦理课,让他们逐步看清了美国与中国谁是靠得住的长期合作伙伴,谁是挑动战端、乘人之危和损人利己的始乱终弃者。美国不仅挑动俄乌冲突将战火引入欧洲大陆,利用“欧版阿富汗”既削弱战略对手俄罗斯,又削弱追求欧洲独立的欧盟,并将欧洲伙伴牢牢纳入美国领导的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继续维护其世界霸权。同时,在胁迫欧盟参与对俄罗斯大搞经贸禁运的同时,美国又向四处寻油找气的欧盟伙伴高价出售能源,并在抢走法国输出澳大利亚的潜艇大单之后,又推出《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案》(也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借助补贴本国电动汽车对欧盟产业和经济支柱的汽车制造业釜底抽薪……

  幡然醒悟的欧盟,经过与美国的抗议与争吵,经过内部的激辩与权衡,又见证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元首外交迎来送往,巴厘岛中美峰会双方互有承诺,美国的盟友纷纷调整对华关系,以及曼谷APEC峰会美国缺席而中国成为中流砥柱,最终作出回暖欧中关系,继续夯实、拓展和深化欧中全方位合作的战略抉择,也由此开启了朔尔茨在前、米歇尔紧跟和马克龙随后的欧洲大国和欧盟领导人鱼贯访华的罕见政治景观。

  中欧关系低温回暖仍需双方共同努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都认为米歇尔此次访华意义重大,将在朔尔茨访华成果的基调上开启中欧关系的新篇章。欧洲媒体称,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是目前欧洲改变现状的最佳选择。欧盟之所以一方面在政治上对中国施压,一方面在经济上寻求继续与中国合作,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在国际贸易、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着大国作用。米歇尔首访中国,八九不离十是要平衡欧洲内部的对华分歧,就全球性挑战加强合作,并“隔山打牛”给美国点颜色看看。

  米歇尔此次访华,无疑会促进近些年受挫的欧中政治关系保持沟通协调,加强经贸合作,强化经济共同体概念。毕竟,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欧盟都无法放弃中国这一具有世界经济影响力的合作伙伴。中国作为头号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体系非常完整,在疫情下也体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欧盟各国则承受着经济持续下滑、通胀普遍高企、能源将长期短缺和俄乌战争外溢的多重困扰,并在“经济寒冬”和气候寒冬的夹击下瑟瑟发抖。此时向中国伸开双臂,也着实是在寻找温暖和希望。

  当然,必须冷静地认识到,米歇尔等欧盟和欧洲大国领导人重启中国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内部面临不少杂音和干扰,外部承受着美国的巨大挑拨和压力。更兼美国在欧盟内部扶持了部分代理人,通过台湾问题等中国内政为欧中关系发展制造障碍。中欧关系目前只是低温回暖,呈现向好势头;若要迎来温暖的春天、重温曾经的蜜月,双方还要付出持久而耐心的努力。(作者简介:甘甜,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讲师、环地中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纪佳琦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