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0日电题:新疆塔里木河“绿色走廊”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李志浩、阿曼
春末夏初,干燥的新疆南部绿洲风沙偶有,但一段关于“黑风暴”的记忆正被当地人渐渐淡忘。
作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蜿蜒千余公里的塔里木河是沙漠与绿洲的分界。在河的下游,被当地人称为“黑风暴”的特强沙尘暴,数十年间曾肆无忌惮。
“来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走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下。”74岁的王建本用手推了推眼镜架,记忆穿越回50年前,听者仿佛从那副墨镜片上看到了“黑风暴”遮天蔽日扑将过来。
被“黑风暴”吞噬的还有塔里木河下游居民的生活,他们多以耕种为生。“大片的苗被刮跑,到5月前,农民经常要重播三四回。”干了一辈子放水员,在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王建本见证了农民与自然之间的“屡败屡战”。
从恰拉(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到台特玛湖(塔里木河的终点湖),沿着塔里木河下游,生长着一条长度约400公里、覆盖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荒漠植物带。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吾买尔江·吾布力告诉记者,受河水滋养的胡杨林、柽柳、梭梭自北向南延伸,牢牢地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塔格沙漠中间,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
但数十年间,随着流域人口增加,人对土地和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大面积开荒、无序的用水,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骤减。
当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被“抽干”,下落到地下10米时,喝不上水的胡杨林开始成片死亡。一份水利部门的踏勘报告显示,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胡杨林面积在1958年达81万亩,1978年缩减到24.6万亩。
在抵御风沙上,胡杨林战斗力惊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演,生态每况愈下。到20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彻底断流,“绿色走廊”几近消失。“不止‘黑风暴’,连整个沙漠都要过来了,流沙已经抵近干涸的河道。”58岁的当地居民刘聪慧说。他出生、成长在塔里木河下游,沙漠逼近城镇、河道发生在下游断流十余年后。
塔里木河下游地带的公路附近,堆积起上百处大大小小的沙丘,高度从几十厘米到1米以上,长度从10多米到200米。住在下游沿岸的百姓人心惶惶,有传言说,这一带已不适宜居住,需要整体搬迁。
作为塔里木河干流的终点湖台特玛湖,在上世纪50年代面积达80平方公里,到1972年已滴水难觅。
危急形势下,全国政协、水利部的主要领导先后来到当地调研。
2001年,总投资超过107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得到国务院批复。在节水、退耕的同时,新疆打破常规,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实施严格的统一调度。
随着强有力的流域管理制度的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机构重新梳理了全流域的用水安排,化解了上下游之间的生产用水矛盾,省出更多的水向下游进行10余次生态输水。水流沿着断流近30年的下游故道,重新抵达塔里木河的终点台特玛湖,一片湖泊在戈壁中重生。如今,台特玛湖水面最大面积已达到500多平方公里。
随着下游河道两岸地下水位的抬升,相当数量的胡杨林从死亡的边缘挣扎着醒来,重新护佑起身后的绿洲与百姓。根据科研部门统计,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约2285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了854平方公里。
传言中的搬迁并未实施,刘聪慧至今生活在出生的地方。
时下,穿行在塔里木河下游,绿意时现,“黑风暴”的踪迹早已不见。王建本说:“希望这段记忆停留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不要传下去。”
(发布于: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