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 >>  正文

国家广电智库公号刊文:看清“耽改剧”的面相

发稿时间:2021-04-17 18:54:00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中国青年网

  导读

  前不久,“耽改剧”《山河令》成为爆款,引起社会关注,“耽改剧”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不少制作机构闻风而动,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待播、已开机和筹备中的耽改剧超过80部,2021年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这一小众的亚文化何以成为影视剧的新风口?究竟是真的有市场需要还是资本营销效果?

  一、

  资本在耽改剧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

  耽美,原意为“美好、唯美”,耽美文化主要指表现两个男性之间的爱情,以女性为受众群体的文化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末经互联网传入中国,先以漫画、网络小说风行,自2014年由网文改编成网络剧《逆袭》起,中国耽改剧发展走上快车道。其中,有几部具有标志性的耽改剧。

  如2016年的《上瘾》,这部青春校园题材耽美剧,因内容过于露骨、明显违背网络视听相关政策被下架,但其传播迅猛,开播24小时突破1000万,下架前突破1亿。2017年的《镇魂》在创作上体现了强烈的求生欲,首次将原著中男性爱情改为兄弟情,最终播放量超过32亿。该剧整体上制作不算精良,甚至在特效上略显粗糙,但它第一次捧红了两位顶流明星。2018年的《陈情令》则是在资本介入后的纯商业化创作,从策划、生产、传播,乃至周边产品开发全流程、全产业链都由商业资本牢牢掌控,成为当年现象级网剧,单集播放量1.13亿,目前总播放量超过91亿。2021年的《山河令》,则是类似《陈情令》的翻版,播放量超过12.7亿。

  从耽改剧发展历程来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内容上看,耽改剧在政策监管态势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求生欲越来越强烈,耽美文学中的男性爱情成分在削弱,基本转化为兄弟情、知己情,逐渐向主流价值观靠拢;二是随着商业资本介入,耽改剧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特殊影视剧题材,而是成为与资本、粉丝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新业态,俨然行业投资新风口,也是一种快速的造星工具,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也容易出现题材泛滥,造成追星炒星、过度娱乐化等问题。

  二、

  耽改剧为何会出圈?

  首先,从题材方面看,因为政策的限制,耽美文化始终是处于相对隐性的亚文化地位,是行业创作的禁忌之地,而网络作为灵活、自由的“异托邦”,为耽美文学兴盛提供了土壤,充分释放“受众爱欲创造力”(马尔库塞语),网络受众通过自己的参与,如纷纷撰写同人文,反过来推动耽美文学的发展,而随着网络文学商业化机制越来越成熟,耽美文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形成庞大的粉丝群体,成为耽改剧兴盛的最重要土壤。

  其次也与当下爱情类型剧集同质化有关。纵观当下部分爱情剧,不管是现代甜宠剧还是古装玄幻剧,有一种核心创作模式就是让男女主角随时随地“撒糖”,此外,还有一些爱情剧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通过男女之间的虐恋、三角恋甚至多角恋制造情感矛盾冲突,容易雷同化、套路化,而诸如“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类爱情剧,又有矮化女性、物化女性之嫌。反观耽改剧,既不否定男性的阳刚粗犷的一部分,同时又去掉男性过于阴柔的部分,提供了一种比较新奇的情感模式。正如网友的评价“观众看耽改剧,就是想看的是势均力敌、超脱性别的情感,这是耽改剧出圈的重要原因。”

  从更深层次原因的原因看,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带来女性意识觉醒和消费能力的极大提升,女性从之前被凝视到主动凝视,对文艺创作带来影响,不少作品主动迎合女性喜好,包括消费男色。不少耽美剧就是典型的女性写、以女性受众为对象预设,以女性为绝对消费主力的大众文化。纵观出圈的耽改剧,最大的特色就是两位男主的颜值必须高,且他们的行为互动也要符合女性的审美期待。

  三、

  耽改剧创作兴盛会带来哪些问题?

  耽改剧源于耽美文化,虽然是在政策高压与商业利益双重驱使下不断进行自我进化,但是它毕竟表现的是边缘价值观,是更适合圈地自萌的亚文化。耽美文一经改编为耽改剧,受众面更加庞大,其传播力、影响力也更大,如果放任其过度营销、大规模跟风创作等不良倾向,不仅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产生冲击,还对行业风向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其一,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半月谈》曾发文指出,“耽改剧进入大众文娱领域,则需要谨防其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少青少年最初接触耽美文化的动因,就是因为受身边同伴影响,在猎奇心态下接触进而“入坑”。在一项针对15-23岁女性受众调查中,在“是什么因素让您开始阅读耽美文学”一题中,排名第二的选项是“受到动漫、影视、综艺节目中CP导向的影响”。如此多的耽改剧立项、播出,客观上会催发“腐文化”土壤,可能会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塑造期的青少年产生困惑,审美观被带偏。正如《光明日报》发文称,“耽美文化走上文化的前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痴迷,甚至对主流价值形成冲击之势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二,耽改剧营销乱象带坏行业风气。 耽美文化的兴起,过度营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些营销平台往往与制作机构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会主动设置议题,比如在微博超话社区,电影、电视剧、动漫排行榜,一些耽美题材作品中的“男男CP”话题不仅出现在榜单,而且往往占据靠前排名。而且部分耽改剧虽然在内容上减少男男之情,但是在营销上却强化甚至极致化,无所不在炒作男男暧昧情感与举动,宣扬边缘价值观和情感观,冲击主流价值情感,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更有可能会让主流声音的淹没与遮掩。正如有媒体刊文指出“我们要警惕的不是耽美文化本身,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其三,耽改剧无法承载严肃、厚重的主流价值表达。 耽改文学的特点是多局限于架空世界,渲染个体的一己悲欢,它的特性决定了这一题材难以承载史诗的、厚重的叙事,而部分耽改剧为了吸引眼球,在画面上突出男性肢体语言的暧昧挑逗,有些甚至不忍直视,呈现低俗庸俗的倾向。主管部门多次强调,电视剧创作要按照“找准选题 讲好故事 拍出精品”要求,践行职责使命,首先就是要找准选题。文艺创作提倡百花齐放,但是现实主义必须是选题的主流、创作的主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要反映最主流的生活,弘扬最主流的价值观。从近几年的创作也看出,只有坚持现实主义态度,描摹时代风貌,展现人民精神,才能与观众共鸣,才能发挥文艺的精神感召力量。

  其四,耽改剧跟风创作容易引发功利心态。 耽改剧的出圈,能让主演迅速出名,成为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于是有不少年轻演员对出演耽改剧趋之若鹜,甚至还有过气的成熟演员想借机翻红,被网友嘲讽“太过功利、吃相难看。”如果年轻演员都不想沉下身子磨练演技,而是一窝蜂去争着拍耽改剧当流量明星,谁还会愿意踏踏实实去演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事实上,近几年在国家主管部门的调控下,追星炒星、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已经得到控制,不少真正的演技派演员迎来春天,行业风气为之一振,这是无数脚踏实地的演员艰辛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如果耽改剧的口子一开,流量造假问题、演技浮夸、乃至天价片酬等问题又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可见,耽改剧的大规模跟风,并不是题材过热那么简单,更涉及价值导向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与审美形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能让行业创作走向功利与投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艺观都有所冲突。如何对这种文艺新业态进行监管,都是考验主管部门的智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艺创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耽改101”现象,亟待有关各方面加强引导,进行精细管理,尤其是面对耽改剧大规模的立项、开播,还需要考虑建立题材预警机制,把好行业价值导向和创作风向。此外,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尤其是主要创作传播机构,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和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将最优势的资源投入到现实题材创作。广大演员要沉下身子,脚踏实地磨练演技,以更多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立传、为时代塑像、为民族铸魂。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原标题:【文艺评论】看清“耽改剧”的面相
责任编辑:hz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