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用身体堵漏点 工友说“有他在就心安”

发稿时间:2016-11-02 07:3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梅雯倩 何少亭

  中国青年网武汉11月2日电(梅雯倩 何少亭)张均,一米八以上的个头,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庞。在中铁十一局工作16年,现为城轨公司广州9标项目安全总监兼白云湖站站前明挖段工区经理。

  作为现场经理,张均所掌管的“一亩三分地”是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的最后一个车站--白云湖站。车站前接引水渠,后毗流溪河,地下水位浅,又位于岩溶发育的灰岩地区,导致车站结构及支撑体系复杂,施工难度可见一斑。面对困境,他勇挑重担,奋战在施工一线的故事早已在广州地铁工地上口口相传。

  面对险情 毫无惧意用身体堵漏点

  “这是我这么多年地铁施工经历中最凶险的一次。”回忆起去年冬天发生的那次重大险情,张均依然后怕不已。

  2015年12月15日16时,张均如往常一样在车站施工现场巡视。刚走到车站端头,电话突然响起。“张经理,不好啦!第二仓又漏水了!”电话那头是工程部技术员莫铭锋,急促的声音从深约20米的地下基坑中传来。

  张均与工人奋战在一线。中国青年网 何少亭 摄 

  从业16年,重大险情不知面对过多少次,出现漏水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但多年的地铁施工经验还是让张均敏锐地察觉到这次漏水情况异常紧急。 

  果然,还没等他跑到基坑入口,电话那头又传来工友焦急的声音:“基坑外侧东北方向50米处的地面发生沉陷,施工便道开裂,围墙坍塌……”“有大事要发生了!”一个念头从张均脑海闪过。

  张均一口气飞奔到基坑旁。放眼望去,一股急流从中板侧墙涌出,5毫米厚的地连墙接缝止水钢板已被大水冲开,一名抱着棉被的技术员还没走到水注跟前,便被强大的水压冲的翻了个跟头。

  工人们站在旁边不知所措,也没人敢靠上前去制止险情,水流越来越大,卷着泥沙喷涌而出。“赶紧堵住!”他大吼一声,来不及攀爬楼梯,身子一跃,从基坑旁边的沙堆上跳下去,连滚带爬地扑向漏水处。

  “张均来了!”一个工班长激动地喊道。话音未落,便见张均捡起棉被毅然冲向漏水处,强劲的水柱不停地冲击着这个彪形大汉,沙石打在脸上,衣服鞋子完全湿透,每一步前进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否则一不小心,便会重蹈之前技术员的覆辙。

  终于靠近漏点,张均先是尝试用棉被堵水,但效果不明显,水流依然肆意喷涌。危急关头,来不得多思考,他便用身体堵了上去,化身为被。一位技术员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况:“水压太大,几兆帕的压力冲击过来,一般人不敢上,也顶不住”。 

  “车站距离明河只有25米,如果地下水流击穿河床,河水涌入,后果将是一场灾难!”回想起当时情况,张均仍感慨万千。 

  找到漏点,混凝土反压,引流……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奋战,漏水险情才逐渐被控制住。而张均第一时间用身体堵漏点的壮举则成功遏制了险情的蔓延,为后续抢险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时间。

  摸爬滚打16年 研究出先进组织管理理念  

  作为项目安全总监和站前工区的现场负责人,张均对人员编排、划段、划线做出科学部署,狠抓现场管理,管好“责任田”,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有序。

  技术主管李加念,技术员龙卫明、莫铭峰,安全员苏鹏瑞共同组成了他的管理小团队。张均说:“1个负责人+1个技术主管+2个技术员 +1个安全员,这种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高度的团结协作和互补,达到最大化的管理生产效率。”他率先贯彻落实了“项目-工区”两级管理,打造出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小组。

  张均在施工现场。中国青年网 何少亭 供图 

  开展安全交底,坚持多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不文明现象进行及时整改。施工现场材料分类堆放,做到工完料清场地净,现场机具设备、电缆电线布置整齐、美观。

  “一个小组包干一个片区,划清自己的责任,负责人带班,人员轮休值班,每日巡查,记录在案……”说起现场管理,张均头头是道。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施工人员,充分激发大家的管理能动性,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在他手下,每个人都成了独挡一面的佼佼者,站前施工得以快速安全推进。

  面对岩溶发育的施工难题,张均苦研技术,总结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前期围护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尤其是成槽过程控制以及地墙浇筑前的刷壁工作必须做到位,要将水截在源头。基坑开挖要及时封闭,超前探挖,结合降水情况及地质溶洞补勘资料对薄弱的接缝区域贴钢板,缺陷墙提前注浆预处理,将风险降低。”16年摸爬滚打,张均早已成为一名地下工程施工专家。

  “他带领的工区团队打出了项目一线的英气,对内加强了基层项目的凝聚力以及项目文化的向心力,对外更是树立了中铁十一局‘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企业形象,赢得了业主的一致肯定及赞誉。”项目经理对张均赞不绝口。

  工区当家 旗帜般屹立工地第一线

  白云湖车站基坑开挖期间,项目车站险情不断,漏水随时发生,每一处的险情都牵动着张均的心,令他寝食难安。

  每次抢险的关键时刻,他总是第一个挽起衣袖和裤腿,带领工人们一起堵漏。为时刻掌握一线情况,张均干脆驻扎施工现场,累了,模板一摊顺势躺下;冷了,掀起大棉衣往身上捂。

  凌晨指挥抢险。中国青年网 何少亭供图 

  尽管12月的广州并不太冷,但累了张均也只能蜷缩在模板上休息,顾不得周遭钻机的轰鸣声和注浆时飞扬的水泥灰,一会儿便沉沉睡去。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基坑内外144个钻孔补勘,将近5个月的注浆堵漏,至2016年5月1日,白云湖站前基底渗水情况基本得到缓解。

  2016年6月16日,站前最后一仓底板浇筑完成,这标志着阻碍白云湖站盾构建设的“闹水蛟龙”已被斩去,“地质灾害”得以战胜,施工大干的局面完全打开。

  “遇到险情必须往上冲,不是谁先谁后。作为团队一分子,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事。”张均表示,“我管辖的工区就是我家,不能出事”!“担当”不是嘴上简单的两个字,而是铮铮汉子用实际行动肩起的重任。

  张均坚守现场,其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着项目部的每一个人,带动着白云湖站前的兄弟们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不断克服地质灾害,顺利推进了施工进程,还积累了岩溶地区注浆堵漏的丰富经验。

  “张均是我们工地的‘守护神’,有了他,我们工地更加平安、和谐!”“他是铁建人的一面旗帜,一面稳插现场、不屈不挠、敢打硬仗的旗帜。”党工委书记张桥说到。

  高温炙烤,烈日暴晒,台风肆虐、暴雨倾盆,无论是何种天气,张均的身影总是像一面旗帜屹立在施工最前线。

责任编辑:王书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