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贵州丹寨扶贫攻坚战步步为营 当地苗族人生活有盼头

发稿时间:2016-09-29 14: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开可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开可)丹寨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贵阳机场到丹寨县,走高速公路要一个半小时。 

  “现在路修好了,方便多了。”一位跟随国家审计署青年干部调研团的贵州当地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日前,记者跟随这个由来自国家审计署、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国家能源局等七个国家部委以及中央国家机关的18位青年干部组成的调研团,从北京来到祖国西南部,来到丹寨县,实地调研当地的扶贫情况,见证这个贫困县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迈出的坚定脚步。 

  丹寨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有贫困乡镇5个,未减贫摘帽乡镇1个,贫困村96个。2015年8月,丹寨县成为国家审计署的定点扶贫县。据统计,2015年年底,全县建档立卡系统有1.08万户3.86万人的贫困人口。 

  从贵阳到丹寨,一路上要经过不少隧道,有的长到大巴车开了将近一分钟才出隧道。当时打通隧道修建高速公路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今的贵州,公路就如毛细血管般已经蔓延到了村子里。 

  

  苗族蜡染的第一道程序——画蜡。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摄 

  文化传承软实力 盘活丹寨扶贫攻坚战大局 

  丹寨最让人瞩目的地标性标志,是远处山头上矗立的巨大的鸟笼,鸟笼顶端是一个欲展翅而飞的锦鸡雕塑。鸟笼制作是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民族手工产业,锦鸡则是苗族分支——锦鸡苗族的图腾。 

  一抵达丹寨县,调研团便拜访了当地的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苗族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蜡染作品“诞生”的基本程序涉及画蜡、浸染、脱蜡等七道工序。 

  调研团抵达时,还有不少工人在画蜡。将蜡用60度左右的温度融化成液体,用铜制蜡染刀直接在画布上作画。“不用打底稿,全在脑海里。”传习所的负责人杨丹说道。现在传习所里共有56个人,是目前丹寨县规模最大的蜡染传习以及生产基地。基地2009年建立,据杨丹介绍,开始建立的时候遭遇了很大困难,厂长就到村里挨家挨户劝说:“现在可以到城里面工作,(可以)画画赚钱。”杨丹说现在的情况在变好,喜欢手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全职员工每月的工资可以达到三四千块钱。不用远途跋涉就可以挣到钱,这让很多大山里的农户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 

  苗家的姑娘从十多岁就开始自己做嫁衣。以前都是一些背带、背包,现在发展成了围巾、衣服、帽子等,大部分都和家里姑娘准备嫁衣有关。”杨丹告诉记者。这些蜡染产品最远可以销售到美国,杨丹说,美国有位华人,每个月都要从这拿上百条的围巾。 

  在画布上作好画以后,还要将画布染上染料,再经过90度的高温脱蜡,一件基本的蜡染作品才算成形,在此基础上再做成衣服、窗帘等。 

  除了苗族蜡染之外,苗族贾理、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等7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介绍,丹寨县的很多非遗项目都非常容易转化成产业,从而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具体做法是传承人牵头带动,在村级成立合作社。文化部门牵头成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丹寨县现在有两个国家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创产品的销售既包括了线下的展会,还开始了互联网上的营销。不仅如此,丹寨县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步建立了手工办和电商办作为正科级机构,配强、配优人员。 

  民族文化的传承既让苗家人的文化得以保护,还让苗家人凭手艺过上了好日子。可以说,民族文化转化为当地的产业是扶贫工作的血液,盘活了整个扶贫攻坚战的大局。调研团走出传习所的画蜡工作室时,还能听到从屋里传出的苗歌,边画画边唱苗歌,正如他们现在的日子,安逸却又充满着活力。 

责任编辑:周学磊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