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习近平信中情怀:致敬师友亲 笃行公义爱

发稿时间:2016-09-17 07:4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岳巍

  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习近平看望慰问北京市和八一学校的教师学生代表。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岳巍)自古就是中华传统佳节的中秋夜,相聚的家人总会围坐赏月,共享天伦。身处异乡的游子们此时唯有通过其它办法来慰藉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怀旧思绪提笔书信便是最为普遍的表达方式。 

  即使是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日,中华儿女中依旧有人坚持用写信这种传统方式来表达情感,习近平总书记便是其中一位。 

  据了解,习总书记每天会收到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有些会由中办调研室或国家信访局回信,但是每次习总书记公开回信都会引发网友的关注。 

  经过梳理,中国青年网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象大多都来源于师友亲这三个层面。虽然篇幅大都简短,但回信内容却饱含感情,激发人们坚定地践行公义大爱。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让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刊文怀念的人,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称得上是对这位亦师亦友亦亲的一封书信。 

  修书致敬老父亲 舍孝取忠为人民 

  2001年10月15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家人要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米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老爷子祝寿。然而,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 

  作为一省之长的习近平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他在信中深情地写道,他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 

  信中,习近平还提到了向父亲学习的五件事。学习父亲坦诚忠厚的为人、学习父亲视辉煌业绩如烟云的风范、学习父亲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仰追求、学习父亲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的赤子情怀、学习父亲堪称楷模的共产党人的家风。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封家书不仅是习近平向父亲宝贵高尚品质的致敬,也在字里行间向父亲表露了自己一时的“舍孝取忠”,正是他传承父亲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实际例证。 

  4封信见证40年友情 黄土地里树信念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0年后,再次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从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 

  2007年到2014年的8年时光里,习近平分别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自己对黄土地的真挚友情。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回信梁家河村的乡亲们,信中称自己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过的、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2008年,习近平时隔一年再度回信。已跻身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他在信中要求村里干部因地制宜搞好开发项目; 

  2011年,习近平在这一次的回信中,为梁家河村的变化点赞; 

  两年后的2013年7月,梁家河村遭受了百年不遇持续强降雨袭击,受损严重。2014年1月,村里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详细汇报了村里经济社会发展及灾后重建情况。此时,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第四次回信梁家河村,为他们加油鼓劲。 

  8年4次回信,恐怕再没有哪一个村落能够这样牵动习总书记的心。正如习总书记在撰文中曾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为人民服务。” 

  半个世纪不断师生情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重回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这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与习总书记再次聚首。她就是习总书记的老师陈秋影。 

  据陈老师介绍,从1965年至今,两人就从未中断过联系。 

  1999年夏天,已经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陈秋影老师新创作出版了一册十余万字的童话集,她把新书寄赠习近平。不久之后,习近平寄来回信,信中对陈老师退休之后仍辛勤耕耘不止表达敬佩。信中写道:“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 

  其实,除了给陈秋影老师的回信外,习近平还在2013年的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致去了慰问信;2014年5月,习近平向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的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更是在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分别向“国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和浙江大学张泽院士等49位教师回复了来信。 

  纵观这些回信不难发现,在习总书记看来,尊师重教、崇智尚学长久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好老师。 

  亦师亦友亦亲人 长文刊发《忆大山》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撰写了一篇题为《忆大山》叙事性散文。 

  这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他与河北乡土作家贾大山的往事。文章直到2014年被《光明日报》转载,才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曾与习总书记有着深厚感情的贾大山。也正是文章的平民情愫与朴素文风,使得这篇怀念文章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习总书记写给好友贾大山的一份信。 

  文章中,习近平在回忆起初次登门拜访贾大山时,这样写道:“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 

  也正是两人的一见如故,成为了两人友谊的开端。 

  作为一名作家,贾大山在谈论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习近平在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很显然,此时的贾大山不仅扮演知己朋友的角色,还承担着习总书记师者榜样的任务。 

  在离开正定,南下福建之后,习近平和贾大山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贾大山病重后,习近平多次抽空看望他。正如在文章最后,习近平写道的那样“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也许在这个时候,贾大山已经成为了习近平心中的亲人。 

  而在对这位亦师亦友亦亲人的无限追思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也跃然“信”中。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杨青山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