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50后”到“90后” 重温四代人的高考故事

发稿时间:2016-05-24 15:1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宿希强 姚小康

  中国青年网济南5月24日电(宿希强 姚小康)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坎,又是人生的一道门。高考是时代记忆的鲜明标签。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9年里,有很多不变,也有很多改变。高考临近,让我们跟随四代人的记忆,重温当年的高考故事。 

4年前,高三备考小阳。墙上写着“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受访者供图 

  90后小阳:备考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 

  “高三备考那段时间,虽然很累,却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看着满满的课程表和一桌子的书,身上总有用不完的劲儿” 。24岁的小阳刚刚大学毕业,在一个IT公司上班,对于备战高考,她的记忆似乎停留在了无尽的题海中。“每天不是做题就是讲题,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醒来还要继续看题” 。 

  因此,小阳曾患上轻度的神经衰弱,夜里常常难以入睡。“不过这些都过去了,真怀念高三的同学,怀念那些起早贪黑为共同的梦想而奋斗的日子。” 

  说到这里小阳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回忆汹涌而至,高三的一切都如此清晰:班里每面墙上都挂满了横幅,每张课桌上都放着一大堆书,每个人的嘴里都有一个不可能考上的大学,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无数解不开的谜题。 

  小阳记得,在高考前100天“宣誓”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却没有一个人离开,“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在那天我们的生命才是特别的”。小阳抬起头望着阳光明媚的窗外,唱起了宋冬野的《安河桥》:“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你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小雪在参加集训。受访者供图 

  80后小雪:备考让我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体谅别人 

  90后小阳的备考经历比起来,80后艺术生小雪的经历似乎更加丰富。小雪是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起高三备考经历她印象最深的还是集训和艺考 

  小雪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由于集训的时间较短,学员每天至少要学习10个小时,一个月仅有两天休息时间。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10点是基本的学习时间,“最后冲刺阶段,经常要画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压力都很大。” 

  不仅如此,集训结束后,她还要背着画板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去报考学校进行艺术类招生考试。“最怕的还是专业课成绩不过关,早知道这条路不好走,可怎么也想上一个好点的本科” 。 

  如今,35岁的小雪是一家艺术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她觉得“高三备考的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我开始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体谅别人。” 

  60后张先生:考不上大学,我就得回家种地 

  60后张先生参加高考的目的则更加明确:“我要改变命运。”张先生今年已经48岁,是一家矿采集团的董事长,提起备战高考,他仿佛又回到了31年前生活的农村。 

  张先生兄弟四人在家中排行老大是兄弟们的榜样。“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得回家种地,重复上一代人的生活,我的弟弟也可能因此中止学业” 。为了改变祖祖辈辈在地里刨食的命运,也为了给三个兄弟带个好头,张先生立志要考上大学。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只有一家馒头铺刚刚开门,买上几个馒头就去学习;晚上回去还要点上蜡烛继续看书,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直到凌晨才休息。”张先生说,有一次自己实在是太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夜里打翻蜡烛把自己烫醒了,“醒来以后不是先看自己有没有被烫伤,而是赶紧查看书有没有被烧坏” 。 

  即便如此,张先生也没能如愿考上大学。可他不愿被命运轻易打败,复读两年后,他考上山东大学经济学系,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几个兄弟也先后考上大学。 

  50后王先生:为了探求真理参加高考 

  和前述所有人都不同,王先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考试的学生,他参加高考是“为了探求真理”。 

  王先生参加高考时24岁,已结婚多年,在当地一家机械厂上班,“听说要恢复高考,我兴奋地睡不着觉,终于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了” 。可为了养家,王先生无法辞去工作专心准备高考,只能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学习,有时候还要担负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在床上睡觉,我就在旁边复习,孩子睡醒我就去哄他” 。 

  在这种情况下王先生的家里经常乱成一锅粥。有一次,他边做饭边看书,听到孩子醒了,又赶紧去看孩子,等想起做饭的事情,锅里的饭早已烧糊了。 

  后来,王先生参加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如今的他是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主持多项国家重点课题,桃李满天下。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