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时政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探讨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

发稿时间:2020-10-16 07:37: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怎样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如何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本期观察版刊发几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人民观察)

  刘元春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和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有效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国内大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国际大循环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循环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大循环必然与各国经济循环相对接,各国经济也需要在开放中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更好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不是对过去发展战略的否定,而是在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提供了战略窗口期。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发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的,是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换言之,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依然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新发展格局具有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内涵和特征。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的趋势,既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碍释放消费潜力的痛点和堵点,又积极扩大优质商品进口,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消费需求;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促进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供求平衡关系不仅体现在静态视角下供求的总量平衡,而且体现在适配性上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个关键。实践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且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关乎我国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发展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决策,也是一个着眼长久的战略决策。应当认识到,发展国内大循环,不是要让各地搞区域内循环或产业内循环,而是要促进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贸易流通,畅通整个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中长期问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国家整体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加速变化的必然选择,而不是应对某个局部、某一问题的被动之举。在理论和实践中,须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看待国内大循环,把新发展格局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来把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人民观察)

  张宇燕 徐秀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高水平开放来创造条件、塑造动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以高水平开放筑牢新发展格局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经济总量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近100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上升到约17%,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在对外经济交往上,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5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2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在产业发展上,我国建立了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已拥有现代化的铁路网和发达的高铁网,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我国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任务还很艰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仍然在于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关起门来搞发展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才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迫切需要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以高水平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动力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债务、高收入差距、高资产价格的“三低三高”问题,世界经济增长屡屡超预期下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影响经济增长的风险加速累积和暴露,很多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严重不足。塑造发展新动力,需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方面,以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分享“得自贸易的收益”,形成我国与外部世界共赢发展的局面。虽然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步入崎岖路段,但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在产品、产业、产业链上的位置优势。在更高水平开放中,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拓展做强做稳我国具有显著优势的产业、产品,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上难以替代的关键节点,进而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输入不竭动力。

  以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发展格局的制度保障。国际制度和规则普遍适用性提高,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搞霸权、霸凌、霸道不仅不能解决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还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这为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指明了方向。更高水平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引领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为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制度环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特点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制度创新成果。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对接国际规则和制度体系,可以不断为国内改革提供突破口和动力,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家全球战略智库)

  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人民观察)

  张占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前行,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仍面临一些制度障碍,涉及多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迫切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变以往“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竞争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进一步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把制度优势、改革能量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化危为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既注重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还存在不少淤点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充分发挥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作用,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强供给的精准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淤点堵点。在生产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分配上,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流通上,坚持用改革的办法降低制度和物流成本,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带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提高。在消费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打造世界最强大的消费市场。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提高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释放企业改革发展活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衔接起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需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任务落实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人民观察)

  赵昌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打造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动力系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既要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也要以全球视野看待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弱项,以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这就要求我们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以更深层次改革打通阻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淤点堵点,特别是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以及企业和产业集聚。坚决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分割并加强政策协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深化金融改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既要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又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积极与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等衔接起来,在国内部分地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把握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和贸易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贸易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外商投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恢复重建中的合作,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保障。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又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更高起点、更大空间推动比较优势转换,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这要求我们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依靠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各种“卡脖子”技术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产业体系的产业基础优势,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环境,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重点产业链,突破关键产业链,抓紧布局战略性产业链。支持具有人才、科技、产业和市场等优势的地区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创新高地和发展高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