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1999年,在世界即将告别20世纪迎来新千年之际,剑桥大学和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评选的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其思想的力量穿越时空。20世纪初,中华大地风雨如晦,国家衰败、民族危亡。在救国寻路中,一群进步的知识分子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选择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什么是思想的力量,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追寻新中国前进的脚印,看看思想之光如何指引中国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一次又一次伟大飞跃。
奠基与探索
1949年10月1日,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现实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成果。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出长剧的序幕,用毛泽东的话说,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更加深长,要奋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又踏上了新征程,开始了新探索。
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10月,北京以东150公里的河北遵化县西铺村,一位叫王国藩的农民,把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取名为“穷棒子”的初级合作社。社里唯一值钱的财产是一头驴,并且这头驴还有1/4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因此人们又戏称为“三条驴腿”合作社。但就是靠着这“三条驴腿”,这个“穷棒子”社在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没几年粮食亩产从120多斤增长到300多斤。
在城市,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成立于1864年的知名老店全聚德是一个家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经营上已陷入困境。1952年春的一天,全聚德的老板杨福来主动找到北京市政府,要求政府扶持经营。1952年6月1日,全聚德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北京市餐饮行业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
“穷棒子”社的互助合作和全聚德的公私合营,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农业来说,在缺少必要的农具和机械的情况下,农民要增产,联合起来搞互助合作是唯一出路。
1953年,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经济生活的这种新变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奠定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了几年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摆在党的面前。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图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十大关系。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对于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没有建设经验,开始时更多地只能是学习苏联经验。但是,毛泽东很快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思考”,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探索。
1956年春,毛泽东进行了新中国建立后乃至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他花了43天时间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边听边问边思考边总结。这次调研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这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重大关系。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1959年还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同他到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边读边议,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深邃的思想观点。他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在披荆斩棘、开拓前进中曲折和失误在所难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走过弯路,甚至出现严重失误。在探索中形成了许多新的重要认识和正确主张,这些重要认识和正确主张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富和发展。
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才带领人民意气风发地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开创与推进
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迎来了一个新起点。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大胆地思考问题,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
当时的中国,最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的描述,社会主义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上的答案如此简单明了,但实践中却如此艰辛曲折。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发展生产力尝试过种种办法,但人民生活还是贫困,国家还不富强。这就说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搞社会主义的方法有不对头的地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尖锐地、迫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作出了鲜明回答。翻开《邓小平文选》,在他改革开放初期的谈话中,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话:
“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
“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立足中国新的实际,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对他的思考有了成熟的想法和清楚的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有了一个自信而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图为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致开幕词。 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摄
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思考和总结概括,逐步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没有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集中力量搞建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几十年不变的体制逐渐陷入困境,严重束缚了企业活力。
实践表明,这种僵化的体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改革。但是,认识的局限和理论的束缚却又使得在怎么改的问题上步履维艰。从东方到西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1992年,党的理论创新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提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党在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新问题,实践上取得了新成就。
中国大踏步地追赶世界潮流,引领中国追赶世界潮流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奋力迎击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带来的新的严峻挑战。
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党的理论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成功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21世纪,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部理论创新的标志。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2003年初,一场非典型性肺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在中国肆虐成灾。“非典”疫情给国人敲响了“发展”的警钟,促使人们反思发展的目的和方式等问题。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将这一发展观正式命名为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川归海,江河有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与新思想
2013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两个月的习近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宣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历史,往往要经过岁月的洗炼才会看得更清楚。今朝回眸,党的十八大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担当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历史使命有了可靠的铁肩膀。
新的历史方位,该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很早很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加上去的。其时,并不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和判断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是告诫和提醒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新的伟大长征,要进行更加艰苦卓绝的奋斗,并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国际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内,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攻坚阶段,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2017年10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党校,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向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亮明了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国内外有舆论提出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关键在党。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反复强调一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起步,拉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之树常青。一种思想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的社会实践,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国际国内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就这样在新时代催生了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上,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这一思想写入宪法,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全国人民发表的新年贺词中说:“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一年,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直“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重视理论指导、勇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很重要的独特政治优势和领导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回顾过往,我们党依靠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一路走来,从上海望志路106和108号、嘉兴红船到井冈山,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感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望未来,我们党要带领人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在这条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