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时政 >>  正文

“农田院士”朱英国逝世:成就比肩袁隆平

发稿时间:2017-08-14 10:53:3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公号 中国青年网

  助手们回忆说,当年育种程序精细得不亚于绣花:蹲在稻丛间,小心翼翼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为了抢时间,一套固定的程序每天得做上百个,一直到眼冒金星、肚唱空城、汗干成霜……数千个套袋和杂交组合,都得抢时间做完。

  一个春天,这样的日子有两个月。待到4月收割时,个个稻穗去秕捡实,粒粒谷子剥壳入袋,成千上万个组合都得分类整理,带回武汉赶季播种。

  身体所受的苦是其次,最苦的是对种子的担心。1975年4月中旬,海南岛气候反常,稻子晚熟。为赶上湖北的育种期,朱英国他们收下稻种,来不及晒干,就匆忙启程。但是,仓促间忘了带《病虫害检疫证》,湛江站禁止他们通行。

  稻种已发热,如再耽搁半天,几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又累又饿又急又气,朱英国竟昏倒过去。此情此景,令车站负责人大为感动,破例放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陆续诞生。如今,“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不仅惠及5亿中国农民,还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粮食安全,正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考验。对此,朱英国一直强调,水稻是中国的原始创新,创新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红莲型’杂交稻来说,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

  马协,是朱英国培育的另一颗明珠。上世纪80年代,朱英国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围矮20厘米、不育特点明显。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它就是“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水稻界专家认为,“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杂交水稻研究推广成就,朱英国足以比肩袁隆平,但朱英国总是尊称袁先生是杂交水稻的先驱,是中国的骄傲。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就认识袁隆平,相知相交几十年,结下深厚的友谊。朱英国常常说,袁隆平的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多启发,是良师益友,非常尊敬。他说自己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因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赶,并尽力做出特色。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团队做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水稻候鸟”,一年三个春天

  每年春夏之交,他和同事们便在湖北仙桃育种;秋风乍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再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今年4月中旬,78岁的朱英国院士还像往年一样,鄂州基地播种结束后,又不辞劳苦地奔赴海南基地进行研究。当时,海南的气温已有30摄氏度,他戴着草帽、顶着日头,站在实验田里,看到大面积丰收在望的景象,喜悦不已。

  其实,在武汉大学里也早已有温室实验室,但朱英国院士始终过着“水稻候鸟”的生活,追逐着育种的春天。由于杂交品种越来越多,每年要南下南繁基地四五次,做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验。

  对朱英国来说,一年要过三个春天,一年可以干两年、三年的事。一年三个春天的“候鸟生活”,始自上世纪70年代初。

  1973年,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成立,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朱英国担任组长,成为湖北省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上的领军人物。

  从此,每年春夏之交,他和同事们便在湖北仙桃育种;秋风乍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再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责任编辑:海竹
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