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拉面档口的“锡海情歌”

发稿时间:2024-02-20 06:4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超 曹伟 中国青年网

  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职工食堂,马旭在制作拉面,不少人在排队等候拉面出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摄

  “我要二细的面”“我要宽面”“我的那份煮烂一些”……

  2月3日中午11点,无锡市人民医院职工食堂二楼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档口开始排起长队。青葱、香菜、油辣子和大片牛肉已经摆好。不锈钢大锅里,牛肉汤热气腾腾。

  1996年出生的马旭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他从绞面机里取出大面团,挤一些清油涂抹在表面,案板上均匀撒上面粉,把大面团揉搓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妻子马丽萍在旁边切青葱、香菜和白萝卜。

  一团面剂子经过揉搓拉,仅需20多秒,不同粗细的拉面就被“拉”了出来。马旭利索地把拉面丢入开水锅中。马丽萍站在锅前,用一副长竹筷,拨弄几下面条,1分钟左右拉面就煮好捞出锅了。

  “我们医院拉面的牛肉片更大更厚,有10多片。”医院的一名职工告诉记者,拉面味道很好,价格也不贵,他一周要吃上3-4次。

  其实,这家名叫“海东拉面”的档口背后还有故事。海东市,地处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东面,总面积大约是无锡的3倍。2016年起,海东、无锡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开始结对共建。

  海东的特产是面条。2012年,考古人员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遗址发现了4000年前的面条,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怀揣致富梦想的海东农民开始走出大山创业。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起步,借助“亲帮亲、邻帮邻”的经营方式,海东人开办的拉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

  海东市人民政府网站的信息显示,海东籍群众开办的拉面店达2.77万家,约占海东市劳务输出总人数的一半,拉面产业经营性收入和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约占海东市劳务收入的三分之二。

  2020年,海东17.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7.26万贫困人口通过拉面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占海东市脱贫人口的41.3%,拉面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增长到如今的50%以上。

  2018年年底,化隆县驻无锡市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主任马林,向时任化隆县县长提议:在无锡各级政府部门开设档口推广海东拉面。马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样既能够解决一些本地困难户的就业,也是东西部协作的一个亮点。

  像无锡市人民医院这样的“夫妻档”拉面窗口,在无锡共有7个,分布在当地政府、医院、国企宾馆中。

  最早的一家食堂拉面档口开设在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机关食堂。2019年3月初,在锡山区和化隆县第五次联席会议上,达成在锡山区政府机关食堂开设拉面窗口的意向。经过论证和考察,锡山区决定通过政府补贴模式,给来政府食堂开拉面窗口的人员发放工资。

  当时确定了运作模式,由海东市化隆县负责招聘两名拉面从业人员,派驻到锡山区政府机关食堂工作,日常管理由化隆县驻锡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和锡山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共同负责。

  随后,马林通过化隆县拉面产业服务中心,在化隆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出身体健康、责任心强,且有丰富经验的包海买夫妇,派到锡山区政府机关食堂当拉面师傅。

  起初,当马林宣传这一政策时,许多村民还半信半疑。后来,当地村民看到,包海买接下了机关食堂的档口,他的两个孩子也在无锡入学。

  马林介绍,这些拉面档口,夫妻俩每年收入大约15万元,工资月结。相比开拉面店工作量不大,关键是政府出资,收入稳定。

  2023年6月,马林找到赋闲在家的马旭,把他推荐到无锡市人民医院的职工食堂。“到了无锡后,我工作稳定,作息也很规律。”马旭的想法是过几年,再去开店闯荡。他说开店虽然风险大,但自己还年轻,还是要多打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曹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拉面档口的“锡海情歌”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