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厦门大学听障博士毕业生赵蚰竹:在无声的世界里披荆斩棘

发稿时间:2023-11-21 06: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风吹树叶的窸窣声,洗衣机运行的轰隆声,车水马龙的嘈杂声……29岁的赵蚰竹每天都在学习捕捉世界上不同的声音。

  4岁时,赵蚰竹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左耳和右耳的听阈值分别在110分贝和90分贝左右,在医学上被判定为重度神经性耳聋。从那时开始,她只能靠着右耳仅存的微弱听力探索世界。直到2022年年初,赵蚰竹决定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启听力。

  最近这段时间,除了学习适应各种“新”声音,赵蚰竹又多了一件需要重新学习的事情。今年6月,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毕业后,她一直在为踏上讲台作准备。目前,她正等待着一所高校教师岗位的录取通知。

  很多人说,先天失聪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是这位出生于辽宁辽阳的女孩与普通人没有区别,讲话间带着“东北味儿”。从小到大,赵蚰竹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成为正常的孩子。她的观念是,不能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沉浸在沮丧里。赵蚰竹说:“尽管人生开局那么不完美,但无论荆棘坎坷还是鲜花坦途,都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你。”

  别人上课用耳朵听,她就用眼睛看

  干净利落的短发,明亮的眼睛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脸上总有笑容……这是很多人对赵蚰竹的初印象。像很多女孩一样,她也爱美、爱笑、爱拍照打卡,还经常在朋友圈里发日常生活照片。

  但在人生的前20多年里,哪怕是听到一点点声音,对赵蚰竹来说都是奢侈。4岁那年,她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人生第一课——学习说话。

  尽管小时候的很多事情逐渐变得模糊,但赵蚰竹一直记得家里的一张拼音壁画,那是辅助自己练习发音的教具。“听不到声音,不理解如何正确地发出平翘舌的声音,妈妈就用非常夸张的口型告诉我舌头该放在哪个具体的位置。她也会拉着我的手放在喉咙上和嘴巴前,理解发音的气息调动和声带振动。”

  民间一直流传着“十聋九哑”的说法,赵蚰竹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便给赵蚰竹戴上了助听器,并全力开展语言训练。刚学说话时,父母会做示范,告诉她每一个音节该怎么发声。这个过程枯燥又困难,但全家人没有放弃和退缩。后来为了学好英语,她又每晚站在镜子前练习发音,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十遍、百遍、千遍地练习。

  很长一段时间,赵蚰竹的寒暑假都是在提前预习下一学期的课堂内容中度过的。“只有提前了解老师要讲什么,才能准确地通过读唇语判断出这堂课的知识点。”赵蚰竹从来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别人上课用耳朵听,她就用眼睛看——盯着老师的口型,通过读唇语,再结合提前预习的内容,判断老师所讲的话。

  凭借这种独特的“听课”方式,赵蚰竹很快适应了校园生活,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考入了重点高中。不过,她也随时面临着另一重挑战:一次小小的感冒或剧烈运动都可能会彻底失去左耳仅存的微弱听力。

  高二暑假,赵蚰竹不慎受到震动,听力完全丧失,剧烈眩晕,在医院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高考前100天,才返校备考。那时赵蚰竹的听力还没有完全好,很多人都劝她复读,但都被她坚定地拒绝了。

  “因为我从小就一直在‘笨鸟先飞’,我很想去读大学,不想比同龄人的起点再晚一些。”在完全丧失听力且不能上课的情况下,凭着自学,赵蚰竹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

  “我特别希望把接收到的善意传递出去”

  赵蚰竹从小就有一个“博士梦”,但实现梦想的旅途布满荆棘。

  备战考研的过程中,赵蚰竹病情再次发作,出院时距研究生考试仅有两个月的时间。她又一次发起挑战,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再次回忆起两次完全失聪的经历,赵蚰竹说:“我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也不比别人差,只是听力存在一点障碍。我听不见老师讲课,但是我可以自己研究。”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赵蚰竹很享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读研期间,她在科研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至今日,她还记得发表第一篇论文时的场景。“那篇文章被反复修改了几十次,中间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崩溃焦虑时刻。”

  也正是凭借着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赵蚰竹顺利进入厦门大学海洋事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刚开始,她还非常担心像自己这样特殊的学生,会不会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过,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给了她足够的尊重和关心。

  有一次导师突然问她,没有闹钟提醒,你怎么做到准时起床的?这是除了自己的父母外第一个想到这个难题的人。赵蚰竹说,自己采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我通常提前两个小时会醒,然后半梦半醒地握着手机等震动”。

  每一份善意与温暖都转化成了热爱生活的动力。赵蚰竹曾参与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参与翻译海洋综合管理领域国际前沿科学报告,发表关于中国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此外,赵蚰竹还报名成了一名志愿者,参加学校迎新活动、学长学姐辅导计划……“我特别希望把接收到的善意传递出去”。

  平时,赵蚰竹很少主动提起听力障碍这件事,很多同学都认为她和大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遇到经常交流的同学,便会主动告诉他们,因为有时候别人和我交流,我却没听到,就会担心人家是不是觉得我不礼貌”。

  默默地在无声世界里披荆斩棘,赵蚰竹荣获过2021年“感动厦门”十大人物、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和“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的称号。在她看来,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些寻常的事情,“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我只是在努力去追逐梦想”。

  “自己虽然失去了一些,但拥有了更多”

  在厦门大学读博的4年间,赵蚰竹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毕业转眼将至,跟其他同学一样,她也开始思考未来的去向。

  “我特别想留在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想要融入社会的话,交流和沟通也很重要。”为了实现梦想,赵蚰竹决定接受人工耳蜗手术。这是一项开颅手术,起初父母并不支持,他们担心手术产生的各种风险。但赵蚰竹的态度非常坚决,只有她自己清楚,听力水平每况愈下,到大学本科时,借助助听器也无济于事。

  2022年年初,赵蚰竹进了手术室。那天,她格外平静,期待着自己接下来的人生。

  手术非常成功。随着各种声音涌入耳朵,沉寂了20多年的世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赵蚰竹既惊喜又有些不适应,总能被细小的陌生声音吓一跳。

  “整个世界都立体起来了。”这是一个重新学习世界的过程,赵蚰竹不仅需要辨别声音,还要能一一匹配声音所对应的事物。不过,她也同时拥有了一位得力“助手”,借助智能设备识别声音和文字,进一步理解语言内容。

  接下来的每一段求职,赵蚰竹都会先说明自己的身体情况。让她格外感动的是,每家单位都没有因此而拒绝她的简历,更多的是关注她的科研能力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凭借硕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多篇论文,赵蚰竹得到了几次面试机会,也有了意向高校。

  小时候,赵蚰竹也感到过自卑,抱怨过命运不公。在小学的一篇名为《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中,她这样写道:“每当我看见那些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时,我是多么羡慕他们啊!要知道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希望自己的童年充满金色的阳光。”

  她一直记得父母说过的一句话:“做家长的不能只接受孩子光鲜亮丽的优秀那面,也要去包容孩子的不完美。”

  如今,再翻开这篇作文,赵蚰竹说:“每个人都有沮丧的时候,但是自我调节能力非常重要,而且我觉得自己虽然失去了一些,但拥有了更多。”

  (实习生郑乔月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厦门大学听障博士毕业生赵蚰竹:在无声的世界里披荆斩棘
责任编辑:张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