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船民上岸之后

发稿时间:2022-08-05 05: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6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准备出海的渔民。这里是闽东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目前全村有包括运输船在内的渔船420艘,村里组建了股份制远洋捕捞运输公司,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千百年来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民正一步步实现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的梦想。

  6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一位连家船民坐在小木船里休息。这类渔船头舱储存淡水,二舱用存放鱼虾,中间部分常要住下一家人;船尾部用黑色罩子围起来就是卫生间。

  6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56岁的村民江成财坐在“连家船民上岸主题展馆”中,等待给游客做讲解。1997年至1999年,下岐村启动第一轮上岸定居工程建设,按照渔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统建每户40平方米房屋,每人补助1300元。江成财是第一批上岸的船民之一。

  6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居住在滩头吊脚楼里的连家船民。连家船民常年在狭小的船舱劳作,年老后身体变形、各种疾病也慢慢凸显。

  6月29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孩子走过一条小巷。船民安置点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配备了卫生医疗站、学校等设施,船民的医疗、教育有了保障。

  2010年6月8日,下岐村连家船民正在搬家上岸。下岐村村史馆供图

  6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95后村民江建斌(右一)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直播,毕业后他放弃在厦门的工作回下岐村创业,帮助渔民直播卖货创收。

  6月30日,下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展馆,大学生志愿者张梦倩在阅读室给村里的孩子普及安全知识。船民家庭的孩子上岸后,当地扩建了学校,让适龄儿童都有学上。

  6月30日,下岐村,一对夫妇涨潮时坐在泡沫板上划向自家渔船。如今船民大多不再单靠“讨小海”生活。

  正值盛夏,福建闽东沿海的下白石镇下岐村艳阳高照、海风习习,街头巷尾红旗招展。以“上岸感党恩,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首届连家船民上岸节前不久在这里举行,节庆气氛似乎仍未散尽。25年前,下岐村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渔村。全村700多户,祖祖辈辈靠着一条小木船,饮风枕浪,向海谋生。

  连家船民,也被称为“疍民”,是东南沿海地区世代以船为家的群体。“连家船”——船即是家,家即是船。千百年来,他们以舟为居、以渔为业,终其一生在船上度过。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56岁的江成财这样形容一家人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那时候,一条六七米长的破船里住着六七个人。我到了8岁还没有穿过裤子,小时候经常跟妈妈去讨饭。”船上没有厕所,垃圾和污水直接从船尾入海,有的人也会在船尾饲养家禽。

  20世纪90年代,“造福工程”启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1997年至1999年三年间,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建设两个新村、6个安置点,将2000多名渔民安置上岸。

  下岐村是宁德市最大的连家船民上岸安置点,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机构单位和旅行团来到下岐村参观学习、旅游观光。江成财是见证人,也是受益人。作为下岐村第一批上岸的连家船民之一,他如今成了村里的宣传讲解员。

  “上岸的那一夜,很多人激动得睡不着,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江成财回忆说。上岸后他承包了几口池塘,开始养殖海蛏。2005年,他用养蛏赚到的第一桶金,带领30多名村民从事桩基工程,带动村民增收。如今,江成财已经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走进如今的下岐村,一排排黄墙红顶的新楼房依山傍海,鳞次栉比。安置点通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建设了卫生医疗站,扩建了学校。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陈凌介绍,最后一批修建的连家船民安居工程中一套103平方米的安居房,每平方米1650元。上岸船民每户可享受5万多元的政府补助,村委会还替每户担保贷款6万元,每户船民先付5万多元就能住上电梯房。

  20多年来,上岸后的连家船民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陈凌说,上岸前大部分连家船民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与外界交流困难,还怕受到歧视。因常年在窄小的船上屈膝赤足地劳作,许多船民身体变形,在旧社会曾被蔑称为“曲蹄”,福建流传的一句俗语“曲蹄爬上岸,打死不见官”,道尽了船民逼仄的生存空间。就算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他们也总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因在岸上缺乏谋生手段等种种原因,一些船民难以适应陆上生活,上岸不久又回到了船上。

  68岁的村民郑金福至今未婚,基本上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只懂得简单的算术,一条破船就是他的全部。但即便空舱而归,他还坚持着自己最熟悉的生计——出海捕鱼。他是少数在岸上没有房子的船民之一,如今村里给他办了“五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59岁的村民黄乃强上岸后也依然提着笼子出海抓螃蟹,“只要能动,就不会坐在家里吃闲饭。”这种《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一般坚忍的船民精神,在漫漫的上岸路上有了新的落点。当地逐步发展起了水产养殖、海上捕捞等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两万元,船民生计在“讨小海”之外有了更多支撑。

  2017年,下岐村实现了贫困户全部摘帽,成为福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曾经文盲率达95%的下岐村,1997年上岸至今已走出了200多名大专以上文凭的年轻人,船民的下一代有的走进了城市,也有人选择返乡创业。村里目前仍保留了部分连家船和吊脚楼,计划通过升级改造后,建成“连家船”民俗特色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体验。一步步远离贫困后,连家船民的目标逐渐转向“精神脱贫”,真正实现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的梦想。

  柳涛 摄影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船民上岸之后
责任编辑:柳涛 摄影写文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