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专业“脑洞”齐上阵,大学生服务冬奥创意多

发稿时间:2022-02-18 06:0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程思 王军利 中国青年网

  李茂粟(右)和同学一起设计了工作时间表海报。 李茂粟供图

  刘奕辰在冬奥场馆工作。 刘奕辰供图

  李嘉隆给通行车辆贴封签条。 李嘉隆供图

  1月10日,22岁的李嘉隆带着自己的行李坐上太原开往北京的高铁,开启了他的“冬奥之旅”。对于今年大四的李嘉隆来说,参与到冬奥会服务中是偶然事件,但做好奥运会服务是必然事件。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为国争光,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冬奥一代”以热爱投身竞技体育的魅力。幕后,一群青年大学生带着这代人特有的气质,以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形式出场,成为这场国际赛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贴好每一张封签条

  刚刚结束考研的李嘉隆在家等着过年,父母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提到有参与冬奥会服务的机会,他赶忙应下来。

  除了知道自己要参与的是安保团队的工作,李嘉隆对其他一概不知,但“冬奥会”三个字足够吸引他。“人生不一定有几次机会参与到世界型赛会的服务中,这是人生中一次很宝贵的经历。”

  出发前,李嘉隆按照要求带了一双黑皮鞋,一个洗漱包和几件换洗衣服,他想象着安保团队的日常工作,觉得大概率是“站岗”,自己能吃苦一定能胜任。他还想到冬奥会可能有外国人问路,没法回答“有损国家形象”,便抓紧时间补习英语。

  李嘉隆准备了两个英语App“辅导自己”,一个用来学习新单词,一个用来查找他“脑补场景”中出现的词句。“我假想自己遇到外国人的场景,可能要说什么话,说这句话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我就查一下。”“他拿了一张冰墩墩的照片,问我这是什么?在哪里买?我得告诉他去冬奥会特许商店,路线怎么走……”在这样的训练下,李嘉隆觉得自己可以和问路的外国朋友“无碍沟通”。

  不过,一周多的培训让李嘉隆意识到,这份工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他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汽车,也遇不到外国人和他问路。不少从没听过的名词在他脑海里打转,一遍遍地重复该如何做好这些工作。

  正式上岗后,每天凌晨5点30分起床,5点40分集合发车。大巴车载着李嘉隆一行,从住地赶往延庆赛区物流安检场。位置在延庆奥运村闭环外,李嘉隆负责给所有通行车辆贴上封签条,“拥有这个专属印记的车辆才能进入奥运村。”

  第一天上岗,李嘉隆就发现了“封签”中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车辆到达李嘉隆所在的关卡之前已经经过了两到三个关卡,其中一个步骤是对车辆进行整车消毒,“车体门闩变滑,直接贴在车门上不牢固,会影响车辆后续通行。”

  为了保障车辆后续通行顺利,李嘉隆想了好几种办法牢固封签条,“堵住锁芯,锁芯要是被破坏了就证明车辆在检查后又被打开了,不能进入奥运村。”时间久了,李嘉隆研究出了“X式贴法”,有多少种车,哪种车用什么样的贴法,他心中有数。

  每天帮车辆贴好封签条后,李嘉隆都会和司机示意,可以走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司机不能摇下车窗,肢体表达、眼神交流成了李嘉隆和司机们的问候方式。“有时候一个示意,心里感觉真暖。”

  最多的时候,李嘉隆一天贴了50辆车。他每天看着自己贴过标签的转播车、运动员行李车、食品车能够顺利通行进入奥运村,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李嘉隆知道,自己得把这件事做好,保证每一辆从他手里经过的车,封签条都完好无损。

  手绘海报,传播传统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乐手千人一面所演绎的《击缶而歌》让11岁的李茂粟深感震撼。奥运会比赛结束后,他就喊着父母带他去鸟巢参观。

  2022年延庆冬奥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志愿者李茂粟正带领小伙伴们忙着清点物资和冬奥村人员订购的物品清单。对于李茂粟而言,能够在第一线参加冬奥会志愿服务,是一次圆梦的过程。

  李茂粟工作的地点是收费卡服务台,志愿者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地的运动员。为了方便刚到冬奥村的代表团了解服务台的工作时间,李茂粟谋划着做个海报贴在窗口。因为正值新年,他觉得索性加入春节的元素,既有实用价值,还能兼具“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海报一贴出,不少外国朋友的目光就被吸引了,看到的都得停下来拍张合影。不少人还会问清楚,海报中的元素是什么。

  有了这次经验,李茂粟和小伙伴们利用休息时间手绘了20多张“传统文化”明信片,中国功夫、北京烤鸭、饺子等带着中国标签的图案成了明信片的主角。他们把其中一些明信片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了来咨询的外国代表团成员。

  “外国朋友非常高兴,有些也会邀请我们一起合影。”工作之余传播中国文化,李茂粟觉得“很有价值”。

  记录志愿者的故事

  早在去年9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奕辰已经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中了。她没想到的是,刚一上手就要搞个“大动作”——制作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的鸟巢志愿者宣传视频。她和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7名小伙伴组成了筹备组。

  这条视频按照计划需要在10月23日上线播出,而这意味着留给她们的时间只有28天。

  由于志愿者们白天还都在上课,所以筹备策划的线上会议大多安排在晚上9点以后。如何既体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魅力,又体现出志愿者们翘首以待的热情,每一个细节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终,10所高校、12组视频素材、13组图片素材,共计16.2GB的素材经过重新剪辑调整,如期上线。这条视频不仅传递出志愿者们热情奔向冬奥会的状态,还在央视频平台收获了4.5万的播放量。

  作为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志愿者工作助理,刘奕辰还担任了《巢话志愿》的编辑工作。负责制作国家体育场志愿者工作简报,内容涉及人物专访、工作动态、场馆工作介绍以及志愿者名片等内容。

  刘奕辰了解到,很多志愿者和自己一样,都是第一次在外过年,难免思乡心切。经过和指导老师的一番沟通,她负责开设“巢语家书·我在鸟巢向父母报到”版面,收集春节期间志愿者的父母、家人写给志愿者的家书和志愿者的回信。

  有人在家书中表达喜悦和兴奋,也有人在家书中表达想念。在众多家书中,有一位女生的故事让她鼻头一酸,“读了信才知道,女生在其他长辈口中才知道父亲前段时间生病,而父亲为了不影响志愿服务工作一直瞒着她。”刘奕辰希望通过家书在家人和志愿者中搭建桥梁,表达专属于他们的情感。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团队中有4位志愿者恰巧也在当天过生日。“在志愿者之家,大家一起为他们唱生日歌,随后大家再次投入开幕式准备和保障中。”刘奕辰在现场记录下了这一幕。

  像这样的故事,刘奕辰都在默默记录着。在她眼中,志愿者们充满责任、热情,是一群专业扎实、饱含希望的青年。从不断探索到定型版面,刘奕辰和伙伴们勾勒出《巢话志愿》的模样;从月刊拓展到半月刊,她们在一份份稿件和照片中打造着鸟巢志愿者的独家记忆。

  刘奕辰在志愿日志中写下这样的文字:“一步步走来,开幕式的筹备工作像一架精确严密的机器,每一位志愿者都是这架机器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自然也遵循着这样严谨的美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专业“脑洞”齐上阵,大学生服务冬奥创意多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