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 媒体札记

发稿时间:2020-11-08 07:53:17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自从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我们总能听到有人哀叹: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往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浅。然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人,恐怕从没见识过一个上班族要在手机里同时面对多少个群的“社交折磨”。

  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或许少了,工作群里讨好领导的人却明显多了;亲戚之间的走动未必频繁,家族群里的谣言却永远不断;邻里之间可能不再嘘寒问暖,业主群里的“互撕”却常看常新……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不少人患上了“微信恐惧症”,巴不得自己的社交圈子能简单一点。

  这些给人带来压力的微信群,在名目与形态上可谓变化多端。不过,如果要在其中选出“杀伤力”最大的一种,不少正值盛年的为人父母者,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一票投给学校老师组建的“家长群”。尽管从表面上看,家长群里的气氛往往是一片和谐,家长们时不时就会排成“队形”,对老师发起热情洋溢的赞美,但所有人都清楚,家长这种讨好乃至谄媚的态度,不过是为了孩子作出的“表演”,暗流涌动之下,许多工作已经很忙的家长,都对老师通过家长群布置的各种任务早有不满。

  平日里,家长们的情绪就算积累如山,也未必敢在群里对老师正面发作。也正因如此,当有人在公共领域捅破这层“窗户纸”时,立刻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收获了数以亿计的点击和成千上万条的讨论。在媒体和网民针对此事发出的声音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群里的种种积弊由来已久,要化解这些矛盾,绝没有局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视频中“退群”的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在视频结尾,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在《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不少家校群变为了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群,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

  面对与“家长群”有关的讨论,许多网友都回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家校关系,为此,一名网友在微博上问出了一个赢得海量点赞的问题——没有手机和微信的时代,老师们都是怎么过的?对此,《新京报》表示:“(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其依仗的确实无外乎两点:一是通讯发达了,打段文字发个通知,就可以把家长给安排了;二是现在的一些家长,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学历和能力。但家长群提供的应该是便利,而非压力;建立的应该是高效的沟通和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低效的纠缠和压迫的关系。”

  其实,说句公道话,过去的老师没有家长群,并不意味着家长群的存在就毫无必要。毕竟,信息技术在进步,家校关系借助新技术与时俱进,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对此,在《北京青年报》刊登的另一篇评论中,作者苑广阔写道:“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供学校和老师改进工作等等,都可以在‘家长群’里面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

  不过,说完这些之后,作者笔锋一转,随即写道:“在一些家长看来,很多家长群已经沦为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既让人生厌,又让人无奈。”对此,他提出的方向性建议是:“在建立家长群之初,就不妨订立群规,约法三章,以避免以后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同时也提出,家长群的“减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纵观整个舆论场,不难看出,不论是主流媒体、自媒体还是普通网民,大多数声音都站在家长一方,控诉着家校关系中的扭曲之处。但与此同时,本着平衡的原则,我们也不妨听听身处教学一线,每天都在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的老师怎么想、怎么说。对此,《南方都市报》旗下公号“南都观察家”刊登了一名老师的来信,其中不少观点,倒也颇具参考价值。

  在这封来信之中,作者表示:“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说,公众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育和家校关系都抱有极大的误解。”对于家长群“异化”的现象,作者一方面表示,他也反对将批改作业的责任强制性地转嫁到家长身上,但他同时指出:“主课老师没有清闲一说……基层一线教师,尤其是教学任务很重的语文教师,平时要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以及应付连篇累牍、形式主义为主的安全检查、教务检查、党务检查,一天工作满满当当。”

  在他看来:教师布置作业,绝对不是跟家长或孩子过不去,而是教师担心孩子没能完全掌握知识。如果教师撂担子,与其说是推卸责任,不如说是教师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为学生好,只是有时未能与家长达成良好的沟通。

  当然,这名老师的观点,未必能代表所有老师,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恐怕也不是只靠“互相倾听”就能顺利和解。归根结底,家校矛盾的本质,其实是当代社会上普遍性的“教育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要破解这项矛盾,还需釜底抽薪,打破基础教育领域的“内卷”。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