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少数民族青年打开广阔天地的“金钥匙”

发稿时间:2020-09-28 05:57:1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次不太成功的演讲经历,让敖国强意识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普通话说得不流利,有些深刻的含义不会表达”。

  敖国强是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他出生在蒙古族家庭,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科目都是蒙语授课。敖国强上大学后,开始全面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他有些不适应,“比如物理课上有些专业名词,我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课后要查字典理解”。

  敖国强认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十分必要,因为它的使用范围广泛,“和小圈子的蒙古族朋友可以用蒙语交流,但是在课堂、在学校、在公共场合都需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都兰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都兰打算读硕士,她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都需要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样少数民族青年才能闯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为少数民族青年带来什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名少数民族专家学者,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这样一个共识: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自身发展有很大帮助,这是一把少数民族青年打开广阔天地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少数民族青年能更好地展示个人才华,也能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实现自我价值。

  蒙汉兼通,适应时代需要

  新学期伊始,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乌日图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乌日图既可以用普通话讲授文化人类学,也可以用蒙语教中国古代史。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乌日图表示:“有蒙汉兼通的基础,对内蒙古青年的长远发展很有益处。”

  蒙语是乌日图的母语,而他参加高考时,除了蒙语文科目,其他科目都是用汉语文考试。从小学就积累下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功底,为乌日图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1984年乌日图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录取,此后他在吉林大学读硕士,又在内蒙古大学攻读博士,硕博期间的毕业论文都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的。乌日图说,正是因为从小学习汉语文、有较好的基础,查找文献资料、写论文才比较顺利。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活动研究》是乌日图的博士毕业论文。乌日图查找了16世纪的古蒙语典籍,还阅读了日文、满文的相关资料,最终完成了18万字的博士论文,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同题的学术著作。在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交谈中,乌日图一再强调掌握多种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在这位研究民族历史的学者看来,掌握多种语言文字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钥匙”。他解释说,对于同一段历史,不同文字的记载会有差别,“将多种语言文字的典籍和资料有机结合,有利于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从教33年来,乌日图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级和内蒙古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现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历史学会副会长。他认为,学习语言是个慢功夫,让蒙语授课学生从小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无论学习还是就业,蒙汉兼通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多语言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今年疫情期间,由于无法邀请外地专家来做手术,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周智勇自主完成了6例胸主动脉分支支架手术,6名患者因此重获新生。

  周智勇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从小接受蒙古语言文字教育,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文,直到高中毕业,除了汉语文课,其他课程都是蒙语授课。他到内蒙古医科大学上预科班后,才全面接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周智勇坦言:“刚上大学的时候,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都磕磕巴巴,想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因为医学专业性强,很多医学书籍都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编写,周智勇只能硬着头皮一边学汉语文,一边获取医学知识,“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我日后开展血管外科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015年4月,周智勇参与创建兴安盟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这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家独立的血管外科。回忆起科室初创阶段,周智勇感叹:“真的太难了!”人手紧缺是最大的难题,但在短短1年里,周智勇和科室两名同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400余台手术。他们陆续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胸主动脉分支支架、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该领域的空白。

  这位医生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认为,自己多年来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升自身能力”。周智勇说:“我很庆幸自己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英语。无论是去国内顶尖医院进修,还是参加高端医学研讨会,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难以准确获取最新的发展动态,无法掌握最新的血管外科手术技术。”

  2015年以来,他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301医院、安贞医院、中国医科院西苑医院、世纪坛医院短期进修学习。周智勇还发挥语言特长,平时坐诊时和牧区的蒙古族患者深入交流。2017年,他参与《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的蒙文翻译工作并担任主译,“一些医学术语用蒙文如何表达更合适,我们都要反复研究多次”。

  如今,周智勇仍然在不断探索和尝试。很多人担心线上直播手术的风险太大,不愿意轻易开展,而今年七八月份,周智勇带领科室医生顺利完成了7台手术的现场直播,手术过程和结果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机会更多

  “我会蒙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熟练掌握多种语言文字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阿拉坦仓说,自己已经申请到6项国家基金,如果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懂英语,恐怕很难申请成功。

  他还记得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时候,学校每星期都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讲学,“我特别喜欢听,听的时候就想,这些专家们要是用普通话讲多好,我就能把这些知识学得很好。”后来阿拉坦仓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的英语水平能跟普通话一样好的话,就能把他们的讲学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阿拉坦仓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习多种语言有助于开发头脑。如果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只局限于学习民族语言,那么今后的发展也就局限在本地区。但是如果学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机会将多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一定要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学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要学好,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