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抗疫精神的底蕴

发稿时间:2020-09-24 04:50: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们看到担当的忧患意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我们看到担当的胸襟宇量;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我们看到担当的家国责任;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我们看到担当的赤诚之心。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他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曾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各种灾难下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形成了越是紧要关头、任务艰险,越要站得出来、冲得上去的责任担当意识。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中国人民切实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全民动员,密集施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文化传统

  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都提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事不避难的责任担当,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是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成功保证。

  “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此语被汤一介先生的祖父、晚清进士汤霖,拓展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联用,把责任担当、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展现尽致。中华民族历来应对灾难挑战时,总会激发出个体及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这种公共责任意识助力我们渡过了一次次难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与创造力,使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辉光日新,为我们战胜这场疫情提供了强力精神支持。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一种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强调英勇无畏的心态和恪尽职责的操守。面对困难的事情,只要合乎道义,就要当仁不让地主动承担。所谓“义”,指为所当为,既是正义,也是义务。《论语》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意味着,如果知义所在,却避难而退,不免流于小人。须知求福者未必得福,避祸者未必免祸。正确领悟先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达观智慧,可帮助我们早日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

  “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是一种大道至简的修身方法和人生态度,指安心于当下,过简约自在的生活,并努力做好自身应做之事。复归于随顺自然的生命状态,各谋本分天下安,更能各得其所,无所不适,无所不安。于己如是,则人生充实;于家如是,则生活精彩;于国如是,则民族自豪,时代生辉;如此则何惧疫情灾厄!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古代士大夫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当代合格党员、公务员应坚守的准则。敢于担当、不畏艰辛的志士仁人,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识,展现出义之所在、勇往直前的气概,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与兴旺发达。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举国战“疫”,中华儿女尽显“视死如归爱国心”的忠诚担当,他们的行为就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精神的最好例证。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抗疫担当精神

  明代陈继儒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无惧艰险、勇敢担当的优秀品质。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们看到担当的忧患意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我们看到担当的胸襟宇量;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我们看到担当的家国责任;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我们看到担当的赤诚之心。他们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承负了民族的兴衰。一个人没有担当,就没有风骨;不懂承担责任,就永远不会成长。只有自觉担当,才能肩负起初心使命。担当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本。

  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这归根结底也是一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抗疫担当精神。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战疫中,全民皆兵,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用生命筑成铜墙铁壁,不求岁月静好,甘愿负重前行。这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爱国精神,于此危难之际激发出蓬勃力量。这种力量既纯粹炽热,又厚重隽永,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本分,成为铸就平安华夏、健康中国的坚固基石。纵使有些人可能未曾听说过“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一词,但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生命与拼搏传递着这份厚重的文化基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贡献”,并深表感激之情。这是对我们抗疫精神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勇于担当的中国人民的致敬。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根本动力,是我们自信自强的不竭源泉。在这个将会被历史铭记的庚子年,每个中国人都在见证着历史,书写着历史。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底气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赵建永(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