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一首小诗背后的力量

发稿时间:2020-07-03 06: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强大穿透力的。

  ---------------

  《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玲只有14岁,是云南大山里的初中生。

  这些年来,她最远到过的城市是南京。2017年12月,她和其他17个孩子被送到南京,参加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是光”)和其他几家机构一起举办的诗歌音乐会,去朗诵自己的诗。这一次,诗歌将她带得更远。2020年5月下旬,这首诗和专门为它创作的插画,以公益海报的形式出现。而李玲现在,还在云南山区一所县高中就读。

  “是光”创始人康瑜记得,这幅公益海报展出最后一天,是儿童节。从2015年康瑜支教时为李玲上课,到带着诗歌课程重返乡村,这首诗和它后面的故事,一直在积蓄力量。(2018年9月21日,本报以《“不是放弃,是选择”》为题,报道康瑜和“是光”的故事——记者注)

  李玲是康瑜第一次当乡村教师时候的学生。那个时候,李玲是“瘦瘦小小的一只,坐在角落里,不怎么说话”。

  有一次,康瑜让大家写新年心愿。别的孩子大多都在写希望有新衣服、新鞋子,李玲写的是:我希望新年有更多的零花钱,这样可以送给比自己更贫穷的孩子。拿到心愿纸条的时候,康瑜抬头看这个特别的小姑娘,那一刻,觉得她发着光。开始上诗歌课后,孩子们陆续把自己的故事放在诗歌里表达。那时康瑜才知道,原来她是孤儿。“老师你不要难过,我不觉得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养父母一家都很爱我”。

  班上调皮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小李玲的善良、可爱,而减少对她的“欺负”。李玲在诗歌心事里写着:有一次,他们又来欺负我,还是康老师来帮我的,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我觉得,我是个幸福而又普通的孩子。

  “是光”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乡村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注的问题。截至2020年3月,“是光”已经服务了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的823所中小学,6.8万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闪耀,我在河边无忧无虑地散步,当我回头看我身边的河水时,只见无数的星星在河里流动。”这是山里孩子写的一首诗。实际上,山里环境没那么好,夜里蚊虫很多,但康瑜觉得,孩子们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察生活之美的。”这正是她希望诗歌传达给孩子们的生活态度——从困顿的生活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获得生活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家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是光”一直在想可以做点什么。于是发起了“星星口袋”诗歌快闪,让大山里的孩子,在必须待在家的日子里,可以慢慢写出过去的快乐、自由、真实,感受现在的害怕、勇气,然后把这些像星星一样的诗句装在口袋里,等以后遇到艰难的日子,可以拿出来再看看。

  “当你全力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宇宙都在帮你。”4月底,一位大学师兄联系康瑜,说可以选一首孩子的诗放在大屏幕上,所有费用由他个人支持。那一刻,康瑜除了说谢谢,不知道再如何表达。第二秒钟她已经激动地想象着,这首充满力量的诗歌要如何绽放。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与“是光”合作过两次公益项目的漫画家、插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阮筠庭。

  康瑜选了几首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也包括以前创作的诗歌。阮筠庭最后选择了李玲的《黑夜》,“我记得这首诗,在我第一次读到康瑜的故事的时候,它就打动过我。”当时,阮筠庭已经是一位有名的画家,读到康瑜和“是光”的故事后,她主动联系来做志愿者。

  事实上,阮筠庭最先想到的,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会有很多人因为这幅公益海报,记住“是光”吗?

  她的答案并非如此。她和康瑜讨论,俩人一致认为,是能够通过诗歌和插画,为身处疫情中的人们提供什么支持。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强大穿透力的。“是光”希望把曾经感受到的美好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正在经历艰难的人,可以感受到大山里星星点点的光。

  阮筠庭把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用自己的笔触再去触摸它一遍,把这张纸放在灯下,开始画草图。她想着,这个孩子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对画家的创作非常重要。只有真实地感觉到她的感受,才有可能找到表达的点。

  阮筠庭画了很多草图,有的是“窗”这个意向,刚刚够到窗沿的孩子,正望向外面的世界。相对于室内的黑暗,晦涩,窗外广阔的世界中,光正在升起,如同心灵的世界。而艺术的美,正在向我们召唤,又如同爱。另一个方向是稚嫩的孩子,背着书包,也许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他凝望着大山……而在黑夜中的温暖,应该怎么样呈现?爱与黑夜,这个主题,有很多种可能。

  最后,她决定以“站在山巅的孩子”为主题。站在山巅的孩子,他独自一人,然而却不孤独。面对群山,他既不渺小,也不可怜。他不是大山的主人,不是命运的征服者,他只是站在一个人类应该处于的、和自然相应的位置上。他正登上山顶,俯瞰着在渐渐沉入黑夜的村庄。

  即使是表达对一首诗的一种理解,在色彩上也有着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而且每个画家的解决之道都会完全不同。何况,对一首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理解。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同时,它也很难。画家需要反复推敲,直到寻找到对于主题最合适的表达。

  阮筠庭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分享整个创作中自己的“挫折”,她想表达的是:即使读者看不出来,作为创作者仍然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面对一个工作,以及用何种深度投入一个创作,这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和工作的结果。

  无论是康瑜,还是阮筠庭,都不想浪费这个难得的机会。考虑到海报最后要呈现在广场的大屏幕上,设计需要考虑到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距离,周围的喧闹,光色的变化(不光有白天,还有夜晚)……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赵晨音老师来帮忙。正旅居瑞典的她,跨越时差,在24个小时之内,和“是光”的志愿者设计师小树,一起完成了修改。

  最终的海报,为了在周围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把文字凸显出来,将画面的色彩做了调整。为了整体,为了更好地传递讯息,有时即使是“美”,也要牺牲。阮筠庭说,我们工作的更高原则,是“爱”。

  在一次聊天中,康瑜说:“许多人说我付出了很多,其实,我才是得到最多的那个人啊……”阮筠庭相信,康瑜不是客气,是真真实实这样感觉的。而她也一直鼓励自己,不管是感到多么匮乏、紧张害怕的时候,不要因为心里的恐惧,而停止给予。无论是心中的爱,才华,还是对世界的赞美与感谢,其实都是越用越有。所以,她也想借这张插画鼓励大家,勇敢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出来!

  李玲此刻依然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康瑜分享了李玲在南京朗诵诗歌时的小视频。她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蓝色带白边的学生裙,略带紧张地念了自己的诗。最后,她说:“我以后也想做像康老师一样的人,等我长大了,也带着大山里的孩子写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视频编导:袁怡帆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