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西安建大思政课创新:讲身边故事 树“精神坐标”

发稿时间:2020-07-02 12: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为大一学生上《土木工程概论》课时,每当介绍到《钢结构设计规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们总会自豪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部真正属于新中国自己的“规范”——新一代的设计师们正是依托它,建起了广州小蛮腰、央视总部大楼、鸟巢等一大批代表中国现代建筑结晶的钢结构建筑……“而它的诞生,正出自我校的‘大先生’陈绍蕃教授之手。”

  逝世于2017年的结构工程专家陈绍蕃教授,是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之一。青年时期,他曾在父亲带全家迁往台湾时决意留了下来,在为国家建设的奋斗中用一生诠释了坚定的爱国奉献精神。

  “为处在‘拔穗育苗期’的学生上好‘立志第一课’,引导他们学习先辈心怀党和国家的精神,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是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延伸到课堂教育、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生动实践。”西安建大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成中表示。

  在该校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堂上,邓明科教授常常会向学生回忆起自己十几年前开启“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研究的“初心”——2008年,汶川地震时,作为第一批深入震区的专家之一,邓明科被灾区现场满目疮痍、伤亡惨重的景象所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房屋抗震级别,减少灾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后,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稳扎稳打,不断取得了技术上的新突破。

  《土力学》课堂上,宋战平等老师则会向学生骄傲地介绍学校的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研究团队——他们常年坚苦攻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性技术保障。这样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在展现我国大国自信、大国担当方面,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这样来自身边的故事,在西安建大的课堂上高频出现:汶川地震发生后,周铁钢教授主动请缨投身抗震救灾一线,潜心研究夯土结构加固技术,保障百姓住房安全,助力脱贫攻坚;白国良教授开展的大比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模型及内部复杂关键构件系列抗震试验研究,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郝际平教授首次提出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成功解决国产Q460高强度角钢在输电塔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结构力学教研室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的电比法计算台,服务15项国家科委重要研发计划……

  “每一门课的老师,都是学生们在追梦途中的‘摆渡人’。运用好身边的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构筑好‘精神坐标’,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家建设栋梁和大国工匠。”西安建大校长刘晓君表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学以致用,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责任编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