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周杨成功捐出造血干细胞悬液。 本报记者 刘琛敏 李惺 摄
退伍兵宁可耽误生意也要捐“髓”救人
两天两次献出“生命种子” 为患者带来希望
本报讯(记者 李惺 刘琛敏)“和救人相比耽误生意不算啥,救人一命是天大的事儿,没啥可犹豫的!”1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28岁的周杨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捐出36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为上海某医院的一名体重较重的男性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1月30日,带着温度的“生命种子”飞赴上海,已经输入患者体内,让身患血液病的患者延续了宝贵的生命。
1月30日9时许,来自石市裕华区的周杨微笑着躺在省二院的13楼血液内科的病床上,鲜红的“救命血”顺着输血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最后汇入采血袋中。2009年11月21日,周杨跟随母亲来到位于长安区东大街附近的献血屋第一次献血并留取了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2010年12月,他参军入伍,成为驻扎在山西某炮兵旅的一名战士。2012年12月,他退伍回石。2017年,他开始在平山县做一些电子类的生意。2017年8月20日,对于周杨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接到了一位患者与他配型成功的通知。“当时也没啥可犹豫的,我直接就答应捐献了。”周杨说,“虽然打理生意挺忙,但和救人相比耽误生意不算啥!”
从此,即使工作再忙,周杨也会积极配合捐献前的准备工作。2017年10月23日,他做了高分辨检测,11月17日,通过了体检。2018年1月24日,他在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入住省二院,做采集前注射动员剂准备。1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周杨分别捐出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捐献当天,“救命血”飞赴上海,为某医院的一名男性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因为患者体重很重,造血干细胞需求量较高,所以需分两天进行两次采集,共采集了360毫升来救治患者。”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工作人员张新军介绍。
周杨的母亲说:“救人一命是天大的事儿,没啥可犹豫的。”周杨则在一旁点头回应。“我妈坚持献血近20年了,我是受她的影响,也坚持(献血)了这么多年,退伍不褪色嘛。”周杨一家人的大爱善举和朴实的话语,赢得了在场的许多人拍手称赞。
“曾经我们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和爱人事业蒸蒸日上,7岁的女儿可爱美丽,但命运和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去年八月份我爱人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们的世界几乎崩塌,感谢上天在关上一扇门之后又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真的非常感谢您,在您的善意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们的感激,唯有让我的爱人坚强面对疾病,我们也一定会将您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捐献结束后,医护人员为周杨带来了患者一家人的感谢信。
据了解,周杨成为中华骨髓库第7090例,河北省第351例,石家庄市第88例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