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愚公移“屋” 73岁老工匠自掏数千万元建古民居博物馆欲赠国家

发稿时间:2017-08-18 14:53: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国青年网

今年8月5日,广西桂林,唐以金在一丝不苟地为木料雕凿榫卯。C FP供图

  清澈的灌阳河奔流不息,这里自古就是广西北部的水路主航道。而河畔,一座座明清时代的古宅静静矗立却是近几年的事。青砖青瓦飞檐翘首,仿佛时光不曾流走。

  在广西桂林全州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这里有个“怪老头”。

  那些古宅原本散落在周边不同村庄,曾面临被拆毁的命运,“怪老头”却在千钧一发之际把它们买下来,小心翼翼地拆解,运输保存,再在灌阳河畔的荒地上复原重建。

  他叫唐以金,今年73岁,是名老工匠。8年前,当他买下第一组清代民居时,一个“野心”便生根发芽:他想通过异地搬迁、原貌恢复的方式,打造一个完整的桂北古民居建筑群,并在此基础上建一个民俗博物馆,留给后辈。

  如今,博物馆雏形已具,他已为此投入几千万元,用尽积蓄。老伴担忧,子女不解,村民争议,他却一直咬牙坚持。这么些年,他到底图什么?

  痛心

  “惊艳老宅,拆掉是犯罪啊”

  身穿一件唐装棉布衫,脚踩一双几块钱的棉布鞋,73岁的唐以金穿梭在他修复的古建筑群中,腰板挺直,脚下生风。

  黝黑的脸上爬满皱纹,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做起木工活却依然灵活熟练———这是一个老匠人的尊严与荣耀。

  1944年,唐以金出生在全州县邓家埠村,由于家贫,初中只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16岁起,他就跟着老工匠师们学习木砖瓦工,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队。从此,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

  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在2000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对唐以金而言,这些桂北古建筑既是年少时职业和美的启蒙,也是盛年时走南闯北仍魂牵梦绕的寄托。

  然而,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维修,桂北古民居正慢慢消失。唐以金很着急,他想做些事留住这些老宅子。

  机会出现在2009年。当年10月,一位卖沙的老主顾闲聊时告诉唐以金,由于湘桂铁路扩建,自家村里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将被拆除。

  唐以金立刻坐着运沙车赶到14公里外的永岁乡和好铺村。在他风尘仆仆赶到的一瞬间,就被眼前建筑的恢宏与精致震惊了———这组古民居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占地2400平米。老宅是砖木结构,精致结实,光木制、石制雕花就有上万个。

  “我从没见过这么惊艳的房子,要是拆了,这是犯罪啊。”唐以金对南都记者说。尽管已时隔8年,提及当年事,他依然情绪激动。

  当时,高铁施工挖掘机已铲掉了古宅门楼的一角,精美的雕刻瞬间被毁,这一挖如同在唐以金的心头挖掉一块肉。

  唐以金当即决定,买下它。另找一处,照原样修建,“复活”老宅。

  匠心

  耗时近4年,“复活”古民居

  一拆一建谈何容易。

  唐以金花了3天时间,完成了2400平方米古民居群落图,并逐一拜访劝说当地掌握古民居所有权的20名村民,最终花30余万元买下老宅。

  为完整复原老宅,他在全州县文物部门的技术指导和要求下,对老宅摄影编码拆解,并绘制了详细的图解和编号,以确保每根梁柱、数百个门窗、上万对榫卯能够精确复原。

  唐以金解释,对古民居来说,木构件是它的一大特色,“因此每拆一件,哪怕是最细小的部分,都要拍摄影像资料,记录它原来所在的位置。就算是两边一模一样的窗户也要进行编号,确保不被混淆。”

  在唐以金的带领下,20名工匠花了40多天,才将这组古民居一一拆解。而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大货车跑了140趟才全部运完。

  为了找到一片合适的基地,唐以金不顾儿女反对,坚持用自家6亩责任田置换了灌阳河畔的白地头荒地,并斥资120万元修通一条进白地头村的公路。

  为了尽快“复活”老宅,唐以金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大到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小到每一个木构件的修复,事事关切,不允许出现丝毫差池。

  “我也没办法,现在能做古建筑修复的工匠太少了。我必须以身作则,边教边做。”唐以金说。

  历时近4年,耗资上千万元,20多名工匠加班加点,这组古民居终于在灌阳河畔矗立,飞檐走角,气势恢宏。当和好铺村的村民赶到现场,看到先人留下的老宅几乎原样“复活”时,他们这才相信,那个“怪老头”没骗人。

  野心

  建古民居建博物馆赠国家

  只有唐以金自己知道这条路走得有多艰难。

  为了找地皮,他跑遍了全州县城附近的山岭;运输建筑材料时,他曾被不理解的村民拦路设卡,漫天要价;在河畔复建古宅时,他还曾被挖沙者恐吓刁难。

  “没几个人理解我,说好听点是异想天开,说难听的是不是脑壳进水了。”唐以金说。

  可他停不下来。“那些古民居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看着他们消失、损毁,我心疼啊。”

  其实,8年前买下那处清代古民居时,唐以金就有一个“野心”:他希望有生之年,以异地搬迁、原貌恢复的方式,修复100座桂北古民居,建一个桂北古民居建筑风格的民俗博物馆,留给后辈,并在合适的时候无偿捐献给国家。

  从2010年起,唐以金陆续修复明清古民居14座,新建民俗文物陈列展示馆10座,楼台粮厂11座,民国时期古碉楼3座,古戏台1座,孔子学堂1座。在此基础上,他着手建设一个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桂北古民居博物馆。

  今年4月30日,位于全州县枧塘镇珠塘村委白地头村的思源民俗博物馆终于挂牌,免费供游客参观,也为那些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人,提供着方便。

  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唐以金的一儿三女态度也逐渐转变,从最初反对到现在的支持。“为了修复桂北古民居、建博物馆,儿女们凑了1000多万元,我和老伴也投入7000余万元,这是我们一辈子打拼攒下的积蓄了。”唐以金说。

  忧心

  后继乏人,困于“弹尽粮绝”

  唐以金的老伴黄让英至今也没想明白,老头子折腾这些年,做的这些事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啥没人一起干?如果不对,为啥公家也不阻拦?”黄让英说。

  其实,并非没有人愿意同行,曾有不少老板找到唐以金谈合作,最终都未谈妥。

  “这些人都是抱着赚钱的心态,跟我的志向不一致。如果唯利,那还是在保护古建筑吗?”唐以金说,靠一己之力实在太单薄了,他并非不想融资,但“他们(投资者)一听到博物馆将来要无偿献给国家,就都走了。”

  也有村民建议,博物馆可以卖门票,这样还能收回点成本,但被唐以金拒绝了。“我是想将这里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基地,如果为了私利,还怎么有资格去教育别人?”

  “老头子就是个死脑筋,太实在。”黄让英也很无奈,“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就攒了那些钱,想着老了好好歇歇吧,结果全被他搭进去了。3个店面都卖了,还在继续往里搭钱。说句难听的,现在连买棺材的钱都没了。”

  如今,唐以金陷入了理想和现实的两难局面。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这个年龄对物质没多大追求了,家里种了10亩稻田,还养了鸡鸭,足以养活他和老伴以及20多个工人,生活不成问题。但继续修建古民居,则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在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前,只能放慢脚步,“之前跑得有点快,现在只能慢慢来了,重在坚持。”

  与资金问题相比,唐以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能够修复古建筑的工匠越来越少,恐怕后继乏人。

  今年春节前,村中一些在桂林等专业学校学习建筑工程的年轻人,主动向唐以金“拜师学艺”。广西的一些院校也邀请他去讲课。

  这些让唐以金有点宽慰,但他仍感无助,“我现在精力大不如从前。(古建筑保护)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也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原标题:老人自掏数千万买下临拆老宅 欲建博物馆捐国家
责任编辑:邵志凯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