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美国在中国北边!学者绘竖版地图使北斗卫星专家震惊

发稿时间:2016-05-20 07:27:00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郝晓光主编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南半球版)。

  资料图片

  郝晓光和他首次出版的新编世界地图。

资料图片

  “错了,美国在中国的北面,而不是东面。”

  台上,专家正在介绍二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布局方案,同为演讲嘉宾的郝晓光忽然站起来“纠正”。

  200多人的会场,先是鸦雀无声,继而私语嘈杂。

  时隔多年,说起那一次的“挺身而出”,这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还难抑得意,“蛮像一次壮举。”

  2006年10月的那次卫星导航系统研讨交流会上,按照专家介绍的方案,北斗卫星优先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向东,越过国界延伸几千公里,而向北,只覆盖到中国版图的最北端。

  “明显忽略了‘北冰洋方向的战略需求’。”郝晓光拿出自己编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比划着说:“当时‘北斗二代’覆盖范围的策略,主要依据的是传统世界地图所展现的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考虑的是‘太平洋方向的战略需求’。但实际上,就像这幅地图展现出的,横穿北冰洋才是中国与美国之间更近的线路。”

  令郝晓光欣慰的是,尽管自己让专家下不来台,但当气顺理明之后,有关部门还是采纳他依据新编世界地图提出的建议,调整了设计方案。

  郝晓光绘制的新版世界地图,有东、西、南、北半球4个不同版本,改变“北斗二代”设计覆盖范围的是北半球版。在这张地图上,北冰洋成了中心,被北美洲和亚欧大陆上下环抱,“美国在中国的北边”。

  最别致的是南半球版。这是一张竖版地图,印度洋位居中心,以往偏居南端、“被压成横条”的南极洲,得以“本来面目”示人,宛如一只开屏的孔雀。

  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单之蔷表示,自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坤舆万国全图》之后,400多年来,中文世界地图就没有脱离出这个框架,而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颠覆了过去单个角度看地球的“世界观”。

  早在2002年,郝晓光就编制完成4个版本组合的《系列世界地图》,并陆续在航空、科考等多个领域应用,但直到2013年,系列地图才拿到“准生证”,得以公开出版。

  眼下,郝晓光正谋划让系列地图进学校、入教材,把三维地球最全面地展现在平面上,让世界的另一副面孔为世人熟知。

  以一己之力,挑战国人400多年的“世界观”,难度显见,坎坷几何?

  有横版地图,为何没有竖版地图?

  从传统地图上看,中国版图是东西更长,还是南北更长?

  北京飞纽约,是太平洋航线更短,还是北冰洋航线更短?

  北冰洋是远离中国的“天涯海角”,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战略要地?

  4月10日,湖北武汉,在郝晓光位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里,他指着墙上悬挂的竖版世界地图,自问自答:“看看这张地图,答案一目了然,都是后者。”

  说起地图来,58岁的郝晓光神采飞扬:“很多看惯了传统世界地图的人,都会答错。我的地图就是要让那些被隐藏的事实显而易见。”

  地球仪还不够显而易见吗?这是郝晓光面对最多的一个质疑:有地球仪精确描述世界,还有必要大费周章地重绘一张平面的世界地图吗?

  “地球仪可以准确地把握世界,但是它不具备一览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你都只能看到半个地球。”郝晓光坚持己见,地图能够弥补地球仪的局限,自有其广泛的应用空间——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对北斗卫星覆盖范围北扩的贡献,即是例证。

  在对二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布局提出建议7年之后,2013年,郝晓光收到一份有关部门出具的应用证明:“新编《系列世界地图》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同事刘根友介绍,郝晓光的本职工作虽然与地球相关,但不是研究地图的,起初,他只不过是想绘制一张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中文世界地图,“打破以往中国的世界地图以太平洋为中心的单一视角”。

  “郝晓光认为,我国通用的亚太版世界地图存在局限性,一是中国位于世界东方,但在地图上中国却位于中央偏左方,容易使非专业的读者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感到困惑;二是在地图上,国际日期变更线既不是中央经线,也不是左端经线和右端经线,读者很难从地理分布上感受到日期的变更,容易造成时区概念上的混淆。”刘根友说。

  当郝晓光绘制了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拿给地图界的一位专家看时,这位专家提出了图中中国形状的变形问题。郝晓光解释:“传统世界地图上的南极洲变形更多。”专家随口回道:“那是谁也解决不了的世界难题。”

  竟然是个世界难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瞬间郝晓光似乎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郝晓光介绍,无论亚太版世界地图还是欧美版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都属于“经线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经线分割地球仪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只苹果纵向剖开拉平,必然会造成南北极地的变形,并且模糊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

  “比如,南极洲的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传统的地图上,由于变形的原因,显示出来却是3.8倍。南极洲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环抱,但在传统的地图上却表现为平行关系。”郝晓光认为,既解决南极洲变形的问题,又让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一张地图是不够的。

  “有横版地图,就应该有竖版地图,有东西半球版的世界地图,就应该有南北半球版的世界地图,否则不成体系,难以完整展现地球的面貌。”

  郝晓光提出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一套为四版,前人已做过的东半球版(即亚太版)和西半球版(即欧美版)为“经线世界地图”,他创新的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

  “就如一套服装衣裤有别、左右对称,才能全面装扮一个人,描绘地球也应该是东西南北4张地图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种符合真和美标准的组合。”郝晓光说。

  换一种“切法”,给地球画“全家福”

  郝晓光决意换种方式“切开”地球。

  “你看这个地球仪,从理论上说,‘切开’它的方式有无数种,世界地图也可以画出无数张,但如何找出‘完美切割线’,能够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并不容易。”郝晓光办公桌上的地球仪,被从支架上卸了下来,或许是主人把玩太久,不少地方已经褪色。

  郝晓光说,一张能被普遍接受的世界地图,应尽量不切割某个大陆或者某个国家,并保证时区的完整性。

  不断试错,“离经叛道”的郝晓光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切割线”。在北半球版上,他沿着南纬60度把地球切割开来,而在南半球版上,这条切线是北纬15度。如此绘制出来的两幅世界地图,完全不切割大陆。尤其是北纬15度切线,几乎在南北美洲之间的最狭窄处穿过,完整保留了南北美洲大陆的形貌。

  “这两条切线仿佛早就在那里等着人去发现,不是这张世界地图描绘了世界,而是世界是按照这张世界地图创造的。”郝晓光坚信,他所绘制的两张“纬线世界地图”加上原来的两张“经线世界地图”共同组合成了地球的全貌,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再有5张或6张的世界地图组合”。

  在单之蔷看来,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以崭新的视角将世界地理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

  原本位于世界地图边缘的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 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簇拥,宛如大型的地中海,地缘位置极为重要。在这张地图上,世界上每一个大陆、大洲,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被完整地呈现,“第一次给地球表面的全体陆地成员拍了一张‘全家福’标准照。”

  在郝晓光眼里,4幅地图全面展现了东西南北各个半球各国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地理关系,“分别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为中心,也体现了海洋中心的思维方式。”

原标题:人民日报:郝晓光的竖版世界地图令全球惊讶
责任编辑:杨青山
返回首页>>Loading...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