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家在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的老宅。1995年10月,刁爱青从这里出发,到南京大学读书,自此便没能归家。
后来,刁日昌给女儿打电话,告知了爷爷去世的消息。刁爱青非常悲伤,因为她自小跟爷爷最亲。刁爱青埋怨家人不该瞒着她,以致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
这也是刁日昌和女儿的最后一次通话。回忆至此,刁日昌情不自禁,哭出声来。20年的光阴,刁日昌从一个40多岁的家庭支柱,变成了现在一个行动都有些不便的老人。因为股骨头坏死,刁日昌4年前做了手术。
这20年来,刁日昌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如果当初让女儿回家,会不会惨案就不会发生?
除了自责,刁日昌认为学校也有责任。为什么孩子失踪9天了,学校才通知家长?刁日昌又设想另一种可能:如果学校及时发现,女儿会不会就不会遇害?
案发后,刁日昌先后4次找到南京大学,询问案情的进展情况。最后一次是2002年,因为女儿、女婿下岗,夫妻俩又染病,刁日昌寻求南京大学帮助。最终,刁日昌拿到了一万元,条件是写下保证书,承诺将来不再找南京大学。
刁日昌觉得有些心寒,“我一个农民,案子迟迟没破,我不找学校我找谁?”但他也信守了承诺,从此再未找过学校。
如果他内心有忏悔,我们宽恕他
刁秀明说,她已经选择了宽恕。“把他(凶手)枪毙了,又能怎样?我的妹妹能复活吗?”
刁日昌一家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惨案中走出。
妹妹遇害后不久,因为精神压力太大,刁秀明流产了。其后,更是两年多没能怀孕。痛苦之中,刁秀明信了教,希望能从教义中找到解决现实迷茫的办法。受其影响,刁秀明的母亲也信了教。
或许是因为宗教的关系,这家人似乎已经没有了仇恨。
“把他(凶手)枪毙了,又能怎样?我的妹妹能复活吗?”刁秀明说,“20年过去,正常来讲,凶手也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不能为了惩罚他,又把那个家庭破坏了。如果他内心有忏悔、有悔罪,我们宽恕他。”
刁家人相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民间俗语终究会在南大碎尸案上应验。他们知道南京警方其实20年来一直未曾放弃对此案的侦查,刁日昌说,这是他这么多年唯一稍感欣慰的地方。邪不胜正,终究有一天能等到真相。
1998年,刁秀明一家迎来新生——她的儿子出生。这个小家伙的诞生让家里有了久违的笑声,刁日昌夫妇的注意力因之转移,两位老人细心呵护小外孙的成长。
目前,刁秀明的儿子已经进入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刁秀明的丈夫说,孩子成绩不错,关键是为人正直、善良。“我儿子从不讲一句粗话”。他认为得亏了两位老人的教导,平日里为了忙工作,他很少有时间跟儿子在一起。
提起外孙,刁日昌的妻子第一次露出笑意。她说自己也是出生在本分人家,她特别喜欢一句话:“教育孩童,让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 “南大碎尸案”大事年表
●1976年3月
刁爱青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一个农民家庭。
●1995年
19岁的刁爱青第二次参加高考,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专科)。
●1995年10月初
刁爱青进入南大读书。
●1996年1月10日傍晚
刁爱青在学校附近的青岛路失踪。
●1996年1月19日早晨
在南大南边的大锏银巷发现整包尸块,随后在华侨路工地、小粉桥、南大天津路校门、体育场、汉口路医院等处也相继发现尸块。警方把刁爱青列为重点待定受害人,并当天通知刁父来南京。
●1996年1月20-31日
在水佐岗等地发现受害人头颅和衣物,确认了死者正是刁爱青。
●1996年2月-4月
警方以南大为中心大规模排查了附近区域,但最终未能找到碎尸第一现场,案件陷入死胡同。
●1998年
作家王大进把“1·19”案写进小说《纪念物》。
●2007年3月21日
《96南大碎尸案》网帖发布。
●2008年5月28日
“刁爱青”吧建立。
●2008年6月19日
网友“黑弥撒”在天涯论坛发表《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引发热烈讨论。
●2008年6月24日
南京《现代快报》刊登相关文章,关于“1·19”案的议论,从网络走向现实。
●2009年11月30日
网友“潜水啊潜水多年”在天涯论坛发表《我也想说说我知道的南京119碎尸案》,引发关注。
●2010年
天涯“舞文弄墨”版主“蜘蛛”发表了含有“1·19”案的恐怖小说《十宗罪》。同年7月,作家陈九歌出版长篇侦探小说《血色天都》,以南大碎尸案为背景,重新演绎还原碎尸案。
●2011-2012年
天涯网友“韦光鹏”等人开帖收集众多关于南大碎尸案的综合资料。
●2014年1月10日
网友“茅小喵”发表《十八年后的再回首——96年南大“1·19”碎尸案的记录、释疑与分析》,详细记录了本案的前前后后。
●2016年1月19日
微信公众号“老南京”发表《20年前轰动一时的“南大碎尸案”今天起正式成为悬案》的文章。作者认为,到2016年1月19日,距离“南大碎尸案”已20年,该案已经过了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
●2016年1月20日
公安部刑侦局发布微博称:此案是公安机关已在侦查案件,警方必将依法追查到底,绝不放弃。 据《百度词条》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江苏泰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