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如今在不少城市,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外卖快递人员更是电动自行车的重要使用群体。但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不文明骑行行为也给道路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8%的受访者遇到过电动车不文明骑行的行为。规范此类行为,66.8%的受访者建议鼓励交通违规“随手拍”,让市民参与道路文明监督,62.4%的受访者建议完善非机动车道路设施,增设骑行专用通道。
日常出行,83.8%受访者会骑电动自行车
90后王强日常出行经常会骑电动自行车,“3公里左右的路程我基本上都会骑电动车,上下班、去周边、早晚高峰时,都会骑,确实很方便”。
调查显示,日常出行,83.8%的受访者会骑电动自行车。
“我的一位朋友出国后,把她的小电动车托付给了我,我就开始骑小电动车上下班。”虽然后来把车还给了朋友,但这段经历让生活在北京的马琛感觉到了骑电动车的方便,自己就买了一辆,“我上下班单程有五六公里,除了下大雨或者是路况不好的时候,每天我都骑电动自行车,周末或者空闲时间骑着电动车随处溜达”。
“现在骑电动车的人很多,我自己在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感受,我想,如果大家能分享这些感受,会比较好玩。”为此,80后国企员工彗星在社交平台创建了一个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小组。“有个组员分享过在电动车的后视镜里看到的日落景象,非常漂亮。这个我特别有感触,我自己骑车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后视镜里面的景色也是让人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幸福。还有几个姑娘在交流买很可爱的头盔这件事,感觉很美好”。
90.8%受访者遇到过电动车不文明骑行行为
“我在路上最害怕也最讨厌‘老头乐’(低速电动三轮、四轮车)。他们就像马路上的定时炸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都走,还会横冲直撞,不看红绿灯,不看行人,而且速度非常快。”彗星说,好在按照北京市此前发布的通知,自2024年1月1日起,违规电动三轮、四轮车被禁止上路。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电动自行车不文明驾驶行为主要是超速、逆行、不戴头盔、不走非机动车道等,这些行为的核心是没有遵守电动自行车的通行规则,还有一些行为涉及不当使用电动自行车,比如随意改装、私自取消限速器等。
调查中,90.8%的受访者遇到过电动车不文明骑行的行为,其中36.1%的受访者经常遇到。大家主要遇到过逆行(63.6%)、闯红灯(61.1%)、骑车不戴头盔(58.1%)、骑车刷手机(52.1%)等电动自行车不文明骑行行为,其他还有:超速(49.2%)、骑车打电话(48.2%)、两人或三人搭乘同一辆电动自行车(42.7%)、骑车吸烟(39.9%)、携带过多物品影响安全(27.0%)等。
马琛发现,周围不戴头盔骑电动自行车的情况很普遍,“我有一次眼看着两个都没有戴头盔骑电动车的人撞在了一起,其中一个人的车压在了他的身上,另一个人飞起来摔到好远,非常可怕。被车压住的那个人后脑勺着地,在地上躺了好大一会儿才缓过来,可能都被磕蒙了”。
62.4%受访者建议完善非机动车道路设施,增设骑行专用通道
马琛觉得需要采取一些举措来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在某些方面进行强制规定。2023年7月1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GB811-2022正式实施,新标准在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马琛觉得这样的规定就很有效果。
规范电动自行车不文明骑行,66.8%的受访者建议鼓励交通违规“随手拍”,让市民参与道路文明监督,62.4%的受访者建议完善非机动车道路设施,增设骑行专用通道,55.5%的受访者建议设立监控摄像,加强道路监管,52.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52.6%的受访者建议强化执法力度,加大交通违法处罚力度。
顾大松认为,交通安全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有些欠缺,可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相关的交通规则或者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现在也在对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慢慢地,要将这种氛围传导到驾车人、骑车人,或者是搭车人”。
“目前,很多地方都强制要求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也早已开始实施,这些都能使电动自行车的行驶更规范一些。”顾大松说。
彗星建议统一电动车标准,比如有的车没有后视镜,也没有转向灯,有的电动自行车改装了大灯,车灯就像远光灯一样非常亮,这些在行驶过程中都会存在安全隐患。
顾大松说,行走或者说慢行,其实是城市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所以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交通管理方式,重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倾斜配置。在一些城市,道路过宽,很多的交通规则可能是倾向于机动车的,非机动车道红灯时间特别长,这在道路设计上就考虑得不太周全。
如何规范电动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与民生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是许多城市在治理中都会面临的问题。
“有些城市,比如广州、深圳,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非机动车道不连续问题,有的地方的非机动车道是从人行道上划出来的,相应地,建设、标准管理等可能就存在问题。”顾大松介绍,广州曾全域禁骑电动车,后来将电动自行车放开管理,让电动自行车走非机动车道,但是资源跟不上,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拥堵问题。2023年12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正式实施,多个路段在规定时间内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做了一个回调。“各地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都在不断尝试、调整”。
“电动自行车事实上已经成为买菜、接送孩子、短途上下班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本身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天津的80后宝妈王淑敏期待完善道路设计,保障非机动车路权。
“一般情况下,走非机动车道的车必须要骑,我们叫做‘不骑不动,一骑助动’。随着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以自动化的方式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自行车,会给骑自行车的人带来危险。”顾大松说,电动自行车其实是一种机动化的出行方式,但又不是机动车,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又很难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中间再划一个专门车道出来。
王淑敏认为,还是要提高骑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要远高于自行车,但是大家是共享非机动车道的,所以一定要严禁解除限速等违规行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骑行,才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受访者中,00后占19.7%,90后占43.5%,80后占29.0%,70后占5.8%,60后占1.9%,其他占0.1%。一线城市的占35.0%,二线城市的占41.2%,三四线城市的占20.9%,乡镇的占1.9%,农村的占1.0%。
(丁香雪钰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王淑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