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青调查 >> 独家调查 >> 正文

57.9%受访家长期待各地督促动员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

发稿时间:2024-04-02 20:50:00 作者:王品芝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课间能不能自由活动一直备受关注 。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相继出台通知规定,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活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6%的受访家长期待各地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相关举措落地实施。

  调查中,55.5%的受访者是小学生家长,33.0%的受访者是初中生家长,11.6%的受访者是高中生家长。

  

  

  86.6%受访家长期待各地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相关举措落地实施

  北京的80后杨茵认为,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玩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用好课间十分钟,不仅能够放松大脑,实现课程之间的思维转换,更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没有户外活动,学校就成了一个只是学习的地方”。

  “我家孩子比较开朗、爱玩,每天回来都会跟我讲课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间活动怎么样,有时候还为了准备下午玩的道具中午不睡觉。”山西的小学生家长王芸觉得,课间活动对孩子近视防控非常重要,近来一些地方为让孩子课间能走出教室远眺并保证足够的户外时间,出台了相关规定,她希望这些规定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好。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相继出台通知规定,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活动。对此,86.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举措的落地实施,其中42.5%的受访家长非常期待。

  王芸非常期待相关举措的落地实施,“虽说每个人喜欢的休息方式不同,但我还是更希望孩子能走出教室,去探索校园。来学校不是只学课本知识,现在学校的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善,孩子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

  “作为老师,我挺期待多一些多姿多彩的课间活动,但是我更期待各地在出台政策时更切合实际一点。”辽宁省某初中语文老师刘乙潼说,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相关政策措施只有切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落地效果才会更好一点。“如果一味地一刀切,那还不如不改变,老老实实保障好课间10分钟就可以了。比如说一个小型的学校,经费投入一般,要求配备一些同学都没有见过的东西,让孩子们硬玩,学生也不会从中找到乐趣,还不如就让他们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娱乐”。

  57.9%受访家长期待各地督促动员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

  调查中,57.9%的受访家长期待各地督促动员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51.3%的家长希望教师能按时下课,不“拖堂”挤占学生课间时间。

  “一些老师或者学校没有意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有的老师会想趁这10分钟多讲一点,这种情况在初中、高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快考试的时候,老师都觉得能多讲一点是一点,那就课前或者课后占用5分钟。”在王芸看来,虽说占用课间5分钟可能能讲一个知识点,但是孩子能不能吸收要打个问号,“一方面要对拖堂的行为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校在课间10分钟举办丰富的小型活动,或者给大家提供一些器材,让孩子出教室之后有东西可玩,有地方可玩”。

  此外,51.1%的家长期待各地落实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约束的要求,49.4%的家长希望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游戏,45.8%的家长期待能开展30分钟大课间活动,35.9%的家长期待完善学生校内安全管理制度,33.6%的家长希望各地加强督导检查,规范学校作息时间管理。

  杨茵觉得最大的考量还是安全,“希望学校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更新设备。最好能保证校内有专门的人在课间照看孩子,这样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最起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孩子的安全”。

  王芸希望能够鼓励孩子走出楼道,走向操场,“楼道毕竟还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楼与楼之间间距较小的话,连远眺都做不到。学校还是要创造更多机会,拓展更大空间让学生去室外活动”。

  刘乙潼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的课间活动选择性更多一点。“放松的方式有很多,在球场打球叫放松,慢跑叫放松,下课坐着发呆叫放松,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叫放松,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另外就是在课间的设施设备和安全措施上投入大一点,让学生爱上课间活动”。

  杨茵希望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完善设施,比如备齐像篮球架、单杠、双杠这样的设施设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隆伟建议,将操场或者活动场地做适当划分,指定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跑步、做操、自由玩耍等。同时,对于课间十分钟允许的活动制定具体的指南,以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安全的活动,安排专人在课间十分钟时负责监督,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

  受访家长中,一线城市的占33.7%,二线城市的占40.3%,三四线城市的占20.9%,乡镇的占3.4%,农村的占1.7%。

  (包鋆丽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杨茵、王芸为化名)

责任编辑: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