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暖闻 >> 正文

津巴布韦:这群奶奶“专治不开心”

发稿时间:2021-04-07 13:51: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 3月18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乔加(左)在“友谊长椅”上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新华社发

  ▲ 3月18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友谊长椅”项目的工作人员和“奶奶”们合影。新华社发

  ■ 新华社记者 张玉亮

  这里是布迪里罗,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一个高密度住宅区。一个有些炎热的上午,63岁的乔加坐在一张长椅上,聆听着一位年轻姑娘的倾诉。

  30分钟后,“我轻松多了,谢谢你,奶奶!”姑娘向乔加道谢,心情舒畅地转身离开。

  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谈话,更是一次具有津巴布韦特色的心理治疗。

  无薪无酬 只为助人“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乔加是“友谊长椅”项目的一名成员。该项目把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老年妇女组织起来,她们经过培训后,可以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这份工作没有报酬,但乔加乐在其中。她告诉记者,心理医生发现每10名“友谊长椅”的接待谈话对象中,就有3人患有心理疾病。她和其他“奶奶”进行的心理干预,帮助许多人解决或缓解了心理问题。

  “不少人找我倾诉时都有轻生的念头,但通过推心置腹的谈话,他们大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乔加说。

  700多位“奶奶”“话疗”8万多人

  总有人认为天生乐观的非洲人民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绝缘,但这只是刻板印象。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南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2016年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个1000多万人口的国家仅有不到20名有资质的心理医生。许多人还没有机会得到心理治疗,就走上绝路。

  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津巴布韦心理医生奇班达在2006年创立“友谊长椅”项目,鼓励那些心情不好、想要轻生或者可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向“奶奶”们倾诉心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培训700多位“奶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置120多张“友谊长椅”,为超过8万人提供了免费心理咨询和治疗。由于成效显著,这一项目陆续拓展到其他国家,先后在马拉维、坦桑尼亚乃至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地”。

  智慧而可靠的“奶奶”更让人安心

  之所以选择“奶奶”们作为“心灵导师”,是因为在津巴布韦文化中,祖母意味着是有经验、有智慧、亲密、可靠的人,人们通常更愿意把自己的难言之隐向年长女性倾诉。

  “友谊长椅”项目国家推广协调员尼亚姆卡帕介绍说,“奶奶”与咨询者通常坐在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张长椅上,进行一对一的私密交流。咨询者与“奶奶”没有社会联系,也相信“奶奶”会为他们保守秘密,因而会对“奶奶”们放下心防。

  尼亚姆卡帕说,寻求心理咨询者需要首先填写一份有14个问题的问卷,以确定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份问卷也有助于“奶奶”们帮咨询者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心理咨询一般为2至6次,每次30分钟。

  项目方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向“奶奶”们倾诉有时比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更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症状。

  尼亚姆卡帕解释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诊断出患者的心理疾病,根据诊断结果对其进行治疗。但“友谊长椅”项目提供的心理干预,旨在启发患者,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疫情期间仍坚守 部分咨询转移至网络平台

  新冠疫情给“友谊长椅”项目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上了年纪的“奶奶”们一旦感染病毒,罹患重症的概率本就高于年轻人。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奶奶”坚守岗位,戴上口罩为咨询者提供心理咨询。

  “许多人在疫情期间产生了负面情绪,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也给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带来更多挑战。”乔加告诉记者,经过反复权衡,她还是决定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继续参加“友谊长椅”项目。

  尼亚姆卡帕表示,尽管“奶奶”们参与项目的热情很高,但考虑到她们的身体健康以及一些咨询者不方便外出的情况,项目方将部分心理咨询项目移到互联网上,让“奶奶”们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交流。

  由于是免费的心理咨询,“友谊长椅”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捐助,项目的推广速度也取决于经费充足与否。但尼亚姆卡帕告诉记者,她相信总有一天,“友谊长椅”会遍布津巴布韦的每一个社区,为每一位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提供咨询和帮助。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