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暖闻 >> 正文

义乌被游子表白,真不只是钱的问题

发稿时间:2021-01-22 10: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2日 05 版)

  为了让外来者留下,义乌真是拼了。因为在“留人过年”上的完美安置,义乌这几天被全民表白。在那份广为流传的通告里,义乌从方方面面考虑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留义过年”的痛点,穷尽着公共部门的努力,拿出政府可调控的头部资源,让外来者觉得义乌就是家。这么温馨的家,就不用回去过年了。

  没有一句口号,全是实实在在、满含诚意、过日子的“年货”:支持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调休,以岗留工,以薪留工。是啊,企业不停,工人有活儿干,那就留。超市、马路菜市场,快递网点正常营业,不影响生活。公布餐饮店、便利店、洗衣店、理发店、汽修店、洗车场等服务单位营业地图,随时可查。全市所有停车场免费,公交免费,景区免收门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免收门诊挂号费,中小学免费冬令营活动。发放每人500元的春节电子消费券,每人20G流量包,倡导房东减免半月房租,餐饮单位可向主管部门申领不少的补助。

  能够想象出义乌发出这个通知前,不是几个领导拍脑袋、想点子、攒文件,而是一群人跟外来务工人员坐一起讨论,从外来者角度考虑他们留在外地的难点、心结和痛点,急返乡人之所急,想回家人之所想,360度无死角地从过日子方面提供春节便利。吃饭不用愁,洗衣不用愁,逛景区不用愁,停车不用愁,快递不用愁,租房不用愁,孩子教育不用愁,老人看病不用愁,你没想到的都替你考虑了,那还愁啥?回家过年,关键是“家”的感觉,义乌这么像家,衣食住行问题全面考虑到了,把咱当自家人,还见什么外?留下过年很好啊。

  满满诚意柔性留人,这是一种尊重,对春节回家习俗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因为疫情防控要减少流动,很遗憾不少人无法回家过年,他们的“不回家”为自己为家人,也是承担了某种公共责任,虽然不回家有一定的硬性限制,但春节留人的方式应尽可能温情柔软。义乌就体现了这种柔情,对留下的人带着谢意和诚意的、家的回馈。就像我们看过的很多暖闻,外来的同事因故无法回家过年,热情的本地人邀请回家一起包饺子一起吃团圆饭。

  有人说,义乌很有钱,所以发得出这个红包,有底气各种免费。确实,提供这些公共服务需要有人埋单,有财政作支撑,但这样留人真不只是钱的问题。

  首先,打破内外有别的福利区隔,愿意把钱花在外来者身上。很多地方并不缺钱,但在一些待遇和福利上内外有别,公园门票、文化设施、教育医疗等等,本地人外地人泾渭分明并固化成常态。这种“内外有别”可能是一个外乡人生活在一个城市最大的心理障碍,各种待遇差别,时刻提醒着你是一个外地人,怎么过年你还留在这里啊?在我看来,义乌这个大红包,考虑到了这一点,起码过年的时候,你生活在这个城市,不会让你感觉自己是个外地人,消除了留下的情感障碍。

  然后,愿意协调资源去给留驻者发红包。可以看出,这些红包有些是政府补贴,而很多并不是现成的,需要公共部门做很多事去协调,比如营业地图,比如协调餐饮企业开门,还有儿童冬令营、菜市场营业等等,需要做很多琐碎的后续工作去维持服务。这些资源,不只是钱的问题,而需要有人去跟进维护并协调,是巨大的人力精力投入。所以这个通告的第十七条要求,全市党员干部、机关国有企业单位人员非必要不离义,去保障城市的有序运行,当好东道主,为留义过年人员提供各种便利。这么多人留下过年,公共部门不仅过不了年,还得比平常超负荷运行。

  再就是能把钱用在刀刃上,急企业之所急。城市留人的一个主体是企业,因为人基本都是与某个企业连在一起的企业人,疫情之下企业活得也很不容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疫情冲击之下,已经过得跌跌撞撞,留下员工不回家过年,会让企业承担不少的成本。公共部门应该在税费上减轻企业压力,让企业过好年。企业过好年,员工才能过好年。义乌作为市场经济发源地和标杆,从这个通告中可以感受到对企业的善意,精准补贴企业,以此传导到留下来过年的人身上。

  还有就是力度把握精准,没有用力过猛。无论是补贴,还是红包,都是在法律和部门职权范围内进行,既有分寸感又很温暖。不像个别地方,总是把握不好度,要么是过于生硬、应付、喊口号,要么就是过于热情,比拼谁更热情,拿一些不属于公共部门的资源去作留人筹码。比如又有地方拿“给孩子加分”去留人,无视分数的基本公平性。要有钱,更要有法律意识和权限感,什么是政府的可拿去激励,而什么是公平资源,在分数这种资源面前应克制住那只过于热情的手。

  向义乌学习,不仅是攀比这种近乎完美的红包投入,更要攀比的是那种用心留人的诚意体贴。

  2021年01月22日 05 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