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暖闻 >> 正文

千里之外的坚守

发稿时间:2020-12-22 14:43: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在林西县东山生态扶贫产业园调研。

十二吐乡妇女把西红柿卖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永钦

  王海英

  郑剑虹的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从2019年2月,她常年住在千里之外的赤峰市林西县,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组织领导,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向57个国贫、区贫旗县,分别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内蒙古妇联副主席郑剑虹被派驻到赤峰市林西县,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总队长。

  两年来,她带领总队走遍了林西县。“我和工作总队的队员喜欢到村里转转,以前我是个不太爱唠家常的人,现在见着乡亲们也比以前能说多了,你要让群众信任你,牵手拉话是基本功。”郑剑虹笑着说。

  林西县,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区之一。从2014年第一次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到2018年7月25日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林西县只用了短短4年多时间,就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工作队不是来挑毛病的,而是要扑下身子实干的!”

  入冬的林西,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总队前进的步伐。郑剑虹总是一身朴素衣装,带着队员们穿梭在乡镇、村组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了解到,林西县脱贫摘帽后,总队继续守好阵地不松劲,足迹遍访全县104个行政村、645个自然村。先后对全县驻村工作队进行了31轮全覆盖督查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督查。通过精准排查,共发现相关问题986余项,提出整改建议1052余条。

  “只要他们来,就能解决不少难题。”十二吐乡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向成说。

  2019年以来,总队共向林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9个乡镇、10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反馈督导意见153份。郑剑虹对记者说:“以前叫督导组,后来改成了工作总队,名称的转变表明,我们工作总队不是来林西挑毛病、当指挥官的,而是要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起出谋划策,担负起脱贫攻坚这项时代重任!”

  将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

  “收尾工作更关键,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完善水、电、路、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在京蒙帮扶项目林西县东山生态扶贫产业园的育苗工厂建设现场,总队成员正和当地负责部门一起查看建设进度。工厂建成后,每年为全县及周边旗县区提供优质种苗1000万株以上,新增就业200人以上,将成为林西县设施农业最主要的育苗基地。“在产业园建设中,工作队倾注了大量精力,经常来指导协调工作,出了不少好点子。”负责园区建设的李志华说。

  “南果、中菜、北牛、全县药”是林西县四大主导产业,工作总队精心制作了《林西县脱贫攻坚产业带贫减贫地图》,促进产业发展,将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扶持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八一村小营子妇联主席王艳霞常年带领村里的妇女剪蘑菇根,自己也种了6个大棚,她对记者说:“蘑菇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一年一茬,最多时得有150多个妇女剪,老板一天一结账,一箱5块钱,手快的一天挣100多,都是留在村里六七十岁的妇女,平时种地、干家务还啥也不耽误。”

  “六小产业”成群众增收“聚宝盆”

  “别看我家院子小,带来的收入真不少。”林西镇河沿村王桂芹谈到自家小院的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帮助群众实现“户户门前有风景、家家庭院出效益”的目标,总队以保障贫困人口持续增收为着力点,积极协助林西县委、县政府,在庭院经济框架内规划实施一系列短、平、快的“六小产业”,为脱贫产业实现补充和延伸。

  “小产业”项目精准到户,总队通过入户调研座谈,督促指导乡镇村干部因户因人施策,点对点精准实施,并把“小产业”与县域特色产业、乡镇主导产业挂钩,推动“小产业”与“主导产业”长短结合、融合发展。2018年以来,林西县共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扶持发展以林西畜禽为主的“小养殖”项目6230户,内蒙古野果为主的“小果园”项目537户,绿色菜蔬为主的“小田园”项目1559户,林西杂粮食品为主的“小买卖”项目72户,手工产品为主的“小作坊”项目112户,小商品网络直销的“小电商”2户,全县有近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相关产业,实现家庭经济多样化、特色化,最终让方寸地变成群众增收“聚宝盆”。

  为带动大营子乡东升村“小菜园”发展,有效解决该村2.6万亩蔬菜“仓储、质检、销售”短板问题,总队积极向自治区、市总工会协调资金80万元,建设了冷棚蔬菜保鲜库,叶菜的种植将带动百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至8000元。

  十二吐乡达康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武臣依靠乡里的蔬菜交易市场,成为林西县最大的西红柿供应商,一天销售30万斤,发往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说:“以前客商来拉货,同时还拉着人来挑拣、包装,人工花费很大。现在,我们合作社有个46名妇女组成的服务队,随时能满足客商的需求。”服务队成员孙艳艳告诉记者:“西红柿上市大概在正月十五前后,我们有半年的业务繁忙期,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挣四五百元。”

  为贫困妇女撑起一片天

  “郑主席来了,这是我最近学的编织新花样,您瞧还中不?”大井镇中兴村的代云平看到老熟人的到来非常欢喜。

  近两年,总队充分发挥自治区妇联派驻单位优势,结合大井镇玉米种植面积广的实际,鼓励全镇妇女利用玉米皮“编织”新生活。

  2019年以来,总队先后向区、市妇联争取资金61万元,组织贫困妇女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巧妇人手工艺品等三个专业合作社和“布丝瑰”基地,成立了内蒙古首家“林西县巾帼玉米皮工艺美术中心”,把有兴趣爱好的贫困妇女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目前,累计举办培训班58期,实现销售收入13.5万元。今年,项目又得到京蒙帮扶7万元资金支持。

  “过去,我家5亩玉米地一年纯收入最多也就3000多元,而通过做玉米皮贴画去年一年就收入1万多元,一起干的姐妹们收入平均也达到6000元至7000元。”大井镇东方红村玉米皮工艺品技术骨干吕海萍说。

  如今,在总队帮扶助推下,大井镇正向着打造“林西县玉米皮工艺美术镇”的目标扎实迈进,“说实话,玉米皮手工制作这个事我是下了功夫的,原材料家家户户都有,天然环保,变废为宝。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我还带着玉米皮贴画带头人去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激发她们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让百姓得实惠普受惠,才能带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郑剑虹说。

  如今,林西县早已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内蒙古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林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齐心同所愿,捷报随春来。”经过共同努力,林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林西模式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郑剑虹说:“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我们工作总队的同志们将一如既往坚守在林西这片希望的热土,为林西县更加富裕的明天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