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11月26日在北京正式开幕。今年,链博会首次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新材料,新设计,还有很多琳琅满目的展品。来看看先进制造链背后的故事↓↓↓
这台大家伙叫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它的“双眼”能360度实时侦察,“大脑”可以判断火情变化、用“炮头”半自主灭火。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一台特种机器人,零部件有上百种。让它和传统机器人不同的就是它的超级“大脑”。来到这款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基地,看看工作人员是如何给特种机器人装上“大脑”的。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闵桂元,机器人研发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给机器人安上最强“大脑”,既要有强大的研发设计“内链”,还需要能快速响应的加工制造“外链”,环环相“链”。
先去探探“内链”有多强。特种机器人的大脑能判定周围的有毒有害气体、氧气浓度、温度、粉尘还有湿度等,每一项功能背后都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磨合调试。
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闵桂元:都是年轻人,都比较拼,基本上一年出一两万张图纸,有时候鼠标用碎几个。
原来,这里集结了全国各地研究人工智能的最新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人工智能,还要懂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学、几何工程等多种学科的最前沿技术。
有了设计研发的“内链”,制造出一款机器人还需要上下游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这就是“外链”!
在河北唐山,这里聚集了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中游产品生产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各行各业应用等近200家机器人企业,这让研发设计后的快速制造成为现实。
在工厂里,各类实验室就建在制造车间的最中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以前传统机器人通常是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控制自动重复完成操作;而现在,机器人有了最强大脑,就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自主识别、理解周围环境作出规划决策。这就要求制造不只是简单的组装,而是要不断更新数据,跟上最新的研发需求和技术变化。
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王炳南:包括新技术的一些迭代,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在一家供货商来厂里和研发人员调试设备的时候,信号出现中断。大家立即行动检查设备,经过反复测试和计算,终于,信号恢复了。
每天,这种研发、制造和供应商的共同碰撞都在发生。由于绝大多数供应商就集中在京津冀地区,一旦问题出现,3小时内就能迅速调齐各种软硬件支持来解决问题。
要想有最强大脑,从研发到制造、从软件到硬件,供应链必须不断高效协同。
在这种环环相链支撑下,如今的唐山,已初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重点,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亿元,这五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9%。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不仅是特种机器人,我们国家还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去年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42万台,而且它的装机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活力。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 朱虹 田琪永 刘世军 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