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科技 >>  正文

这些老祖宗的秘密又被咱发现了

发稿时间:2018-02-02 08:32:00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青年网

  通天洞遗址

  苏家垄周代遗址出土的铜锭

  “三连城”建筑台基航拍图

  4.5万年前的“新疆人”怎么生活?周代在哪里经营矿产资源?匈奴时期的“三连城”是做什么用的?2017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能告诉你答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近日在京揭晓了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山东济南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等6项考古新发现,以及1项国外考古新发现。

  4.5万年前“新疆人”怎么生活

  大约4.5万年前,在新疆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南部萨吾尔山半山腰的一个洞穴中,人类已经开始“生火做饭”、繁衍生息。

  然而,直到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在阿勒泰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才发现这个地面堆积着厚厚牛羊粪便的洞穴竟然是古代人类的居址。从那时起,一直被当地人当作牲口圈的洞穴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通天洞遗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介绍,2016至2017年,经过两期发掘,这个长22.5米、高5.8米的洞穴已发掘部分被分出14个文化堆积层,每一个文化堆积层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类居住地面。

  在第六层至第九层,考古人员发现了3处明显的用火遗迹,并发掘出2000多件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其中石制品约占三分之一,动物骨骼化石约占三分之一 。

  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动物骨骼化石经过鉴定,小型动物化石居多,这些动物骨骼破碎程度很高,上面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

  大量的石器、动物骨骼和用火遗迹,为研究人员勾勒出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生存画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高星在通天洞考古发掘现场考察时曾分析,当时的古人类活动非常原始,主要以食肉为生,基本上所有的狩猎、采集包括食肉行为都是靠石器工具完成的。他们可能先是选择细度比较高的石头,然后慢慢打制出一个个像锥、矛或锤一样形状的石器,用来刮磨、锥扎、刺杀动物,分割或剥取动物皮肉,然后食用。

  北京大学教授黄蕴平在现场研究动物骨骼化石时指出,当时这里应该是草原,这些动物是古人类从其他地方获取后,带回洞穴的。他们的食物应该不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这些骨骼化石里没有大块骨头,更没有头盖骨和大型的肢体骨骼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些动物骨骼为什么会被敲碎,古人是否存在“敲骨吸髓”,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代在哪里经营矿产资源

  苏家垄周代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坪坝镇,是周代曾国的大型城邑。据介绍,自2014年至今,总面积达231万平方米的苏家垄遗址,发现铜矿炼渣遗迹达70万平方米,同时发现3座炼铜炉,500余件青铜器,遗址内距离炉址约1000米正北方处还出土有一块铜锭。

  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土如此多的青铜文物?作为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曾国能够获取大量铜料铸造青铜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还要从一条古老的道路说起。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在这两条路之前还有一条更古老的“铜路”吗?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说,这条铜路被称为“金道锡行”,曾国在这条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曾国在西周早期立国,属周王室同姓诸侯国,始封地就位于随枣走廊上。方勤称,随枣走廊是“金道锡行”的主线路,即铜路的南方线路,一般认为周代铜资源主要在大冶铜绿山到铜陵一线,铜绿山等南方产铜区的铜开采、冶炼后,经随枣走廊运到周王朝都城。而曾国因其分封位置及与周王朝的紧密关系,受命于周王朝,承担着控制、运输、管理南方铜锡资源的职责。“曾伯桼”青铜器铭文“克逖淮夷”,证实了这一点。

  “考古发掘证实,苏家垄不仅是铜路上流通的重要环节,还存在大规模冶铜基地,可见其获取铜料铸造青铜器有‘近水楼台’之便,出土大量青铜器就不足为奇了。”方勤说。

  匈奴的“三连城”是做什么用的

  匈奴,是国际史学界最关注的一个“谜”:他们以强悍之姿在公元前3世纪横行亚欧大陆,又在公元2世纪西迁,铁蹄远至欧洲,却在公元5世纪左右沉寂。对中蒙两国来说,匈奴曾深远地影响过历史进程,是双方历史文化渊源的特殊“见证者”。

  内蒙古草原曾是匈奴人的故乡,那么匈奴祭祀、会盟之地究竟在哪里?有人认为是现今内蒙古赤峰市附近,有人认为是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经过4年的考古发掘,中蒙联合考古队研究发现,蒙古国境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匈奴“三连城”——和日门塔拉城址,可能是《史记》等中国汉代文献中记载的匈奴祭祀、会盟之地。

  和日门塔拉城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境内,南临塔米尔河,东临鄂尔浑河。中方执行领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宋国栋说,该城址包括东西相邻、结构相同的三座方形单体城址,城址布局非常罕见,故俗称“三连城”。

  考古学家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碳十四测年及城内采集的少量陶片,判断“三连城”的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匈奴时期。从目前情况看,该城址可能存在由大型柱子构成的柱网结构和回廊式结构的建筑台基。“它跟同时期汉地常见的台基在形制、结构上有很大差别,顶部结构也不是很清楚。”宋国栋说,整个台基呈正南北方向,红土堆筑的台体像个覆斗,边长35.8米,距现在的地表高2.75米。在中心台基和南部一些小台基之间,还有长踏道相连。“这是很多匈奴城址常见的建筑组合形式。”目前,内城的地面上下都没有找到生活、生产的痕迹,“基本排除了用于居住、生活的可能性。”

  对于和日门塔拉城址,蒙古国考古学界过去对其功用争论不休。通过此次联合考古,双方学界达成共识:它是一座匈奴城址,城址的设计规划非常注重轴线对称,且建筑台基气势宏伟,表现出浓厚的礼制性特点。它可能就是《史记》《汉书》等中国汉代文献记载的“龙祠”类城址的一种或是其中的某一处,主要用于礼仪、祭祀、会盟等活动。(记者 付丽丽)

原标题:这些老祖宗的秘密又被咱发现了
责任编辑:周学磊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