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科技 >>  正文

草原上的蚂蚱"蹦"哪去了?

发稿时间:2017-09-13 09:15:00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国青年网

  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这两年,内蒙古草原持续干旱,却不见往年蚂蚱飞天蔽日的景象,也鲜有媒体发声。草原上的蚂蚱“蹦”哪去了?9月11日,带着好奇,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内蒙古农牧业厅和内蒙古草原工作站。

  草原专家、内蒙古农牧业厅副厅长刘永志说,旱灾与蝗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年春夏草原旱情严重,尤其今年春夏,气温偏高,许多草场一直没有返青,不仅没有大面积暴发蝗灾,蝗虫(俗名蚂蚱)危害还逐年减轻。刘永志加重语气说,这主要依赖科学防控,内蒙古已经摸索出蝗虫防控的一套规律。

  提起科学防控,内蒙古草原工作站站长、研究员高文渊说,今非昔比,如今当灾情一旦发生,“三机(鸡)联动”(蝗虫密度高的,大型拖拉机牵引大型喷雾器或飞机低空喷药;蝗虫密度低的放牧鸡啄食)灭蝗。

  高文渊说,水灾、旱灾、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蝗灾是主要的生物灾害之一。蝗灾泛滥可加速草场退化,严重时蝗灾经过的草场用赤地千里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蝗虫把牧草的生长点(草根)都吃了,使退化的草场雪上加霜。2003年内蒙古草原旱情严重,13亿亩草原有1.3亿多亩发生蝗灾,蝗灾严重的草原达7068万亩,每亩虫口密度在百头以上,集中暴发最大面积达上千万亩,集中暴发上百万亩的更是平常,蚂蚱甚至进了市区。面对突如其来的蝗虫肆虐,受经费、技术手段的限制,防控面积不到发生面积的零头。

  今年持续干旱,内蒙古草原蝗灾发生面积4742.7万亩,达到严重程度的2281.9万亩,虫口密度平均每亩26头。连续多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危害处于可控状态,今年在蝗虫暴发期,只是点、片状分散发生。内蒙古草原工作站张卓然研究员佐证了这一说法:2003年锡林郭勒盟蝗灾发生面积近亿亩,今年为1000万亩,集中暴发灾情的最大面积仅30万亩。

  锡林郭勒草原盟、市两级预警监测中心6月初监控到锡林浩特有30万亩草场蝗虫开始露头,6月20日开始组织灭蝗,经过20多天努力,蝗虫危害得到控制。

  6月初发现灾情,为何过了近20天才组织灭蝗?张卓然说,蝗虫是混合种群,在20天内还有其它草地害虫由卵成虫,为了降低杀虫成本,在适宜的时间灭蝗可以一举多得,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蝗虫在牧草生长时期成虫,一周一龄,一龄产卵,如果在蝗虫产卵期杀死防控效果不言而喻。张卓然认为,尽管防控资金由10多年前2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4000多万元,但对出现灾情的区域,仍只能做到一年防治一次。如果经费允许,一年防治两次效果会更理想。

  高文渊介绍,经过10多年努力,内蒙古构建了自治区、盟市、旗县3级监测预警网络,在蝗虫易发生区,每10万亩聘1名牧民测报员,共发展了1300多名测报员,90%以上的草原处于监控状态;成立了10个专业防治队,配备了大型防治设备,每个防治队具备应急防控3000万亩草场的能力;建立了蝗虫易发生区指数模型,将危害程度划区分级,不同级别,采用不同方法;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出绿僵菌微生物制剂,实现了绿色、可持续防控蝗虫。目前,自治区以生物防治、天敌防治面积达70%多。这一整套蝗虫综合防治措施,获得了2015年度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卓然说,2003年和2004年两年在镶黄旗100万亩草场上使用绿僵菌防控蝗虫试验,至今这100万亩草场没有发生蝗虫灾情,植物根部土壤还能检测出绿僵菌成分。

  内蒙古草原工作站不断引进生物防治新技术、新制剂,开展试验、评价还在进行……刘永志说,防控蝗虫的工作,还需加大力度,决不能掉以轻心。

  (科技日报呼和浩特9月12日电)

责任编辑:千帆科技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