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共同发起、灵北中国公益支持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发布会举行。
会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发布并解读了《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孩子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家长,共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其中孩子年龄范围为9-24岁。报告深入阐述了抑郁症青少年的早期识别、就诊、治疗、康复、休/复学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照顾负担等痛点问题,提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对策建议。
本次调研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共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1/3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报告建议:从源头入手多方联动,加大儿童青少年抑郁防控力度、提高心理疾病认知、整合治疗资源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加大教育和宣传,降低疾病污名化,为抑郁儿童青少年功能康复提供多方位的有力支持。
调研发现,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这表明家长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报告建议,家长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抑郁症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尤其是当孩子多次表达心理困扰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一步呼吁社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陈祉妍表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本次调研报告基于‘渡过’患者家长社区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结合心理所的研究经验,所形成的报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报告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唤起整个社会的重视,营造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