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峰在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发布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在发布会上表示,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好的话,会影响终身,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会导致成年后严重的问题,“所以早期干预非常关键。”
为进一步全方位高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两方面指标提示孩子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
郑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
郑毅呼吁,家长应该像关心孩子躯体健康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分年龄段来看,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有部分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
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发现,针对这个问题,郑毅在发布会上给出了两方面指标。
指标一:孩子的情绪和日常生活行为发生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变化,比如睡眠习惯改变,包括失眠、早醒、睡眠过多等,或者食欲特别不好、心情很不好等。
指标二: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他自身或他周围的人带来了持续的麻烦和痛苦,这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这都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一些早期表现。
孩子出现了心理疾病该如何干预
临床中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成四个级别。第一级别是非常重要的关口期,郑毅解释说,如果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小问题或者适应方面的小困难,但还没有达到明显的功能损伤,也还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功能,这时候家长、老师及时给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很多孩子是可以调整过来的。
第二级别是,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明显,家长和老师调节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或者社区的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门在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其中,明确将完善教育系统的心理服务网络,以及加强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作为重点,指导试点地区探索、完善心理健康体系。截至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地区96%的村和社区,100%的高校和近95%的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辅导室或者社会工作室。
“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被诊断为疾病,但是已经出现了综合征,这个时候我觉得就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评估,可能要介入心理治疗等手段。”郑毅表示,这些心理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
第四级别是达到了疾病的级别,郑毅表示,这时候就应该尽早去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最常见的医疗干预方法是药物治疗,此外还有心理治疗、物理疗法等。
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是关键
“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国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我们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全社会正在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米峰说。
郑毅表示,儿童青少年处于心理健康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内因、外因都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内因包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偏差,表现为认知扭曲、情绪不稳定、抗挫能力比较差、心理韧性不足等。外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相关的环境方面造成的压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甚至全社会都来关注,因此,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来协同推进、共同发力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项目开展,包括中央转移地方支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等工作,通过试点取得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很多地方也主动开展工作,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出了很多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共同推进了行业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
李大川说:“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关键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做好预防端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减少产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因素。同时,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来减轻青少年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压力。通过教育引导,树立孩子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加强宣传工作,包括行业内的宣传和全社会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提高这方面的认识,重视这项工作。在各部门制定政策的时候都能够把心理健康融进去。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和推进机制,压实工作责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