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十年来,教育部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今天教育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了十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十年来,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已经累计突破1000项。“从数量上讲,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需求,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研发出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首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并且在新冠病毒疫苗和检测产品研发方面贡献突出。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
十年来,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十年来,高校新增两院院士350多位,近三次新增的两院院士,高校占比都超过50%。据调查统计,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次,比2012年翻了一番。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
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是内因,政策激励措施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内外两大因素着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扭转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不良导向;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十年来,教育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